東北網11月4日訊 拔掉十幾個黑煙囪,改造43套小鍋爐,拆掉1萬個散燒煤爐——今年冬天,拜泉縣投入1526.4萬元,力爭摘掉縣城頭頂上那頂戴了多年、與『生態縣』形成強烈反差的『灰帽子』。
拜泉縣是全國聞名的農業生態先進縣。一提起拜泉,人們往往與青山、碧水、藍天聯系起來。但是很少有人想到,拜泉縣城在冬天卻是另一番景象:10000多個居民小煙囪『黑煙裊裊』,140多個企業鍋爐煙囪『煙霧繚繞』,幾十個供熱大煙囪『噴雲吐霧』。由於地勢低窪,煙氣無法排散,所以在城市上空形成一個巨大的『灰帽子』。多年來,每到冬天,10萬縣城人的生活充滿了『灰色』:大街上,戴口罩的人隨處可見;醫院裡,呼吸道病人連續不斷。對此,廣大居民意見極大。
2008年,拜泉縣政府把治理縣城空氣污染列為該縣10項利民工程,決心給10萬人民一個滿意的交待。
今年夏天,縣政府下發『建立原煤散燒控制區的通告』,對燃料的使用,鍋爐除塵設施的安裝,集中供熱及飲食服務業如何使用清潔能源和型煤等作了詳細規定,同時制定了處罰辦法。
縣政府決定對主要污染源——1萬個居民散燒煤爐『痛下殺手』,今年政府出資95萬元購進1000臺型煤爐,免費送給居民使用。准備用三年左右時間,采取推行型煤爐並結合城市改造的辦法,徹底消滅居民散燒污染。強制要求43個污染嚴重的單位投入118.3萬元對自有鍋爐安裝濕式除塵裝置;投入1308萬元,新建4個集中供熱區,新增集中供熱面積27萬平方米,拔掉大煙囪15根。同時,環保部門通過強制手段控制低熱劣質煤流入市場,從源頭遏制污染。
據介紹,通過集中供熱建設、鍋爐改造和推廣居民型煤爐,今冬拜泉縣城可減少煙塵排放2495噸,減少二氧化硫排放208噸,減少氮氧化物排放493噸。環保局負責人充滿信心地說:『如果這種力度能持續下去,摘掉籠罩在縣城多年的「灰帽子」將為時不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