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11月5日訊 望奎縣海豐鎮恭二西村居民李桂蘭患手腳麻木多年,行動不便給她造成了很大痛苦。十幾年間她省內大醫院沒少去,按照西醫方法治療每年費用得花2000多元,效果還不明顯。今年4月,她抱著試試看的態度來到鎮中醫院,鄉醫給她制定了針灸加中藥的治療方案。一個多月,一共纔花了70多塊錢,病情就基本痊愈。她逢人就說『用中藥花小錢治大病,這回我算服了。』
拯黎元於仁壽,濟羸劣以或安者,非三聖道(古稱中醫)不能至之矣。王冰·黃帝內經·素問序
中醫的生命力的反思:簡便驗廉承載農業大省百姓健康重任
上世紀七十年代前,我國農村實行合作醫療,培養了大批赤腳醫生,僅用世界衛生費用的1%,就解決了佔世界人口22%的中國人的醫療保障問題,公共衛生覆蓋率達85%,這與當時形成的以中醫為主、中西醫並舉的農村合作醫療密不可分。
中醫藥的魅力在哪裡?2003年的SARS事件最有說服力。全球SARS平均病死率11%,中國內地為7%,SARS的病死率大大低於其它國家和地區。一個重要原因是,中醫藥介入治療過程的特殊作用與意義已被世界衛生組織(WHO)專家認同。
治療成本下降。西醫治療一個SARS病人的平均費用是5?10萬元,而廣州中醫藥大學附屬一院以中醫為主治療SARS病人,費用最高的一例只有5000元。
減少了後遺癥。由於大量使用激素等藥物,西醫治療的病人患肺部纖維化和骨壞死病的人達1/3以上,以中醫為主治療的病人至今尚未發現特別的後遺癥。
黑龍江省是農業大省,在現有的條件下醫療條件有限。而正是既可保證人民群眾健康,又大幅度降低醫療保障費用,簡單、方便、價廉、效驗中醫藥治療措施,有效地保證了黑龍江省廣大農民的健康,使以往農民『因病致貧』、『因病返貧』現象得到有效緩解。
據了解,目前黑龍江省現有各級各類中醫醫療機構1335個,中醫醫院開放病床有10934張。其中縣級以上中醫醫院105所,在全國較早基本實現了『縣縣有中醫院』的目標。全省60%以上鄉鎮衛生院開設了中醫科和中藥房,有8369名鄉村醫師經過培訓能夠運用中西兩法為廣大農民提供基本醫療服務;70%以上的城市社區衛生服務機構設立了中醫科(室);有314所綜合醫院開設了中醫科或中西醫結合科、針灸科,設立了中藥房。全省已建設6個國家級、36個省級中醫重點專科。中醫藥服務佔衛生服務總量的25%,較好地發揮了中醫藥的惠民作用。
用中醫針灸法為俄羅斯小患者治療。邱齊龍李夏燕攝
若不讀五經,不知有仁義之道;不讀諸子,睹事則不能默而識之;不讀內經(中醫典范),則不知有慈悲喜捨之德。孫思邈·大醫習業
漢藥制劑國際市場覆蓋率低的反差中醫藥文化保護亟待加強
中藥是中華民族所特有的醫藥學遺產,最早系統闡述中醫理論的經典古籍《黃帝內經》成書於先秦,距今已有3000多年歷史。
而令國人尷尬的是,中國的中醫中藥出口長期走在日韓等國之後。國際上中成藥銷售量佔前兩位的是日本和韓國。只批准有220個漢藥制劑的日本,原料的75%依靠我國輸入,處方主要來自張仲景的《傷寒論》和《金匱要略》,但在國際市場的覆蓋率卻達到80%。而擁有4000種中藥制劑的我國,國際市場的覆蓋率僅有3%-5%。在日韓以及歐洲許多國家,專門研究中醫的機構就有500多家,這其中許多是專門從事中醫文化的內涵和發展方面研究的。
這種巨大的反差不得不引起我們的深思。中醫藥於上世紀80年代開始全面走向世界。現在在日本、韓國、美國、法國、德國、澳洲、加拿大等國家都趨向承認中醫專業地位,並將其納入國家醫療保險體系,我國香港地區要建立中藥港,北京中醫藥大學在德國辦的醫院,求中醫者甚眾。21世紀,在中醫藥大踏步奔向世界的同時,作為她的故鄉的中國是不是應該認真思考該如何將自己的傳統文化精華繼承、發揚、發展下去呢?
常存庫,黑龍江中醫藥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國內知名醫師文化學專家。談及中醫文化的傳承和發揚話題,感觸頗多。他說,保持並發揮中醫藥特色優勢是弘揚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需要。中醫藥既是我國醫學科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保護中醫藥文化,也就是保護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一些人對待中醫的漠視和妄自菲薄,其實是一種文化精神的缺失。中醫文化能夠惠及眾生的同時,更重要的是其精神價值。國外興起的中醫研究熱潮,正說明中醫文化的博大精深,傳承、發展中醫文化更能使國人增強民族自豪感。
常教授幾十年來為中醫文化的推廣、實踐身體力行。他在撰寫中醫文化方面專業文章的同時,還在網上開設專門博客,與同道及國內外弟子們交流信息、心得。
在推廣中醫藥文化方面,佳木斯市中醫醫院開展的中醫藥『進農村、進家庭、進社區』中醫藥文化普及活動,讓人耳目一新。他們在當地報刊、電臺、電視臺開闢了《中醫保健》、《走進健康》、《尋醫問藥》、《中醫講堂》;組織了《傳承國粹,共享健康和諧》專場文藝演出;每周六選派名老中醫帶上特色專科宣傳單,深入社區義診諮詢;每年春節舉辦社區街道主任茶話會;有計劃選派臨床醫生到農村為鄉村醫生、農民群眾講解中醫藥在養生保健、防病治病方面的知識。
衛生廳副廳長、省中醫管理局局長王國纔在評價佳木斯市中醫醫院開展的一系列中醫藥文化宣傳活動時說,我們不能將之簡單地理解為是醫療機構的一種營銷活動,還應當看到,在醫院的知名度和經濟收入有所提高的同時,中醫藥文化,在潛移默化之中已進入了千家萬戶。
吾觀之今之若皆如宋清(唐代著名藥商)輩,則天下之窮困廢辱得不死亡者眾矣,市道交(市場買賣)豈可少耶。柳宗元·宋清傳
市場需求份額加大的反問資源大省需抓機遇加快產業化進程
據介紹,近幾年來全世界中醫藥產業產值每年以20%的速度遞增,中醫藥產業前景廣闊,潛力巨大。目前,國內四川、廣東、吉林、重慶等地產業迅猛發展。
這其中,與黑龍江省毗鄰,自然條件和中醫藥資源與黑龍江省相差無幾的吉林,中醫藥產業重點突破『吃乾榨淨長白參』的發展經驗值得借鑒。
吉林人工栽培鮮人參年可達2萬噸,佔世界總產量的六成。全省現有中藥材規范化種植面積近65萬畝,其中人參、鹿茸、西洋參等3個品種、6個中藥材基地品種和數量位居全國前列。圍繞人參等優勢資源進行生產加工的規模企業就有70多家,中醫藥產業將成為吉林省繼汽車、石化、農產品加工之後的又一重大支柱產業。
據了解,黑龍江省中醫藥資源豐富,刺五加、雙黃連、丹參、北黃?、蜂王漿等藥材國內外聞名。近年來黑龍江省加快了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中藥產品的研發速度和產業化進程,具有北藥特色的中藥產品在國內市場佔有率、影響力、品牌效應逐步擴大並形成了一定優勢,包括國內知名品牌的產品有『烏蘇裡江牌』刺五加注射液、『寶葫蘆牌』雙黃連粉針、『葵花牌』護肝片、『世一堂牌』世一治感佳、六味地黃丸、『黑寶牌』熊膽膠囊等產品在內的『黑龍江醫藥』大品牌正逐步樹立起來。
目前,全省已獲得國家批准文號的中藥品種有2440個,其中常年生產的中成藥產品有800餘種,有30種產品被列為國家中藥保護品種。
在資源集中、有保護價值的地區,全省已建立了6個品種的野生資源保護區和20多個GAP示范性、規模化生產基地。目前由人工種植藥材面積穩定在30萬畝以上。
省中藥協會的同志介紹,農民種植平貝一畝地能賺1000多元,是種植農作物的幾倍。如果有產業龍頭帶動,種植中藥材讓廣大農民增收的空間巨大。
據了解,全世界以中草藥為主的傳統藥物,其年銷售額已超過150億美元,並仍在以每年10%的速度增長。這一切都為中醫藥的發展提供了絕好的契機。
新聞縱橫
黑龍江省8成醫院提供中醫服務
至2010年中醫科或中西醫結合科將百分百常駐醫院
目前,在全省976所綜合醫院中,有82%設立了中醫科或中西醫結合科;在綜合醫院執業的中醫醫師,佔綜合醫院執業醫師總人數的3.1%,中藥從業人員佔綜合醫院藥學人員總數的12%;絕大多數綜合醫院中醫門診服務量已佔到全院門診服務量的8%以上。這是記者日前從黑龍江省衛生廳了解到的。
2008年,黑龍江省將綜合醫院中醫藥工作列入全省衛生事業發展規劃,明確要求把中醫科的設置納入綜合醫院機構設置基本標准,至2010年,全部綜合醫院均需設立中醫科或中西醫結合科。
黑龍江省明確要求綜合醫院的中西醫要相互『聯合、配合、滲透』,同時規定綜合醫院在目標管理、制定綜合醫院建設方案等方面,對中醫科與其他科室要一視同仁,並納入綜合醫院整體發展規劃中。在即將正式實施的《黑龍江省發展中醫藥條例》中,黑龍江省政府還專門加入了推進綜合醫院中醫藥工作的內容,旨在為中醫藥事業的發展提供穩定、寬松、明晰的法律環境。
在多種優惠政策傾斜和扶持下,目前省直綜合醫院中醫科均已被列為省中醫局重點學科,其他三級甲等綜合醫院的中醫科大部分也已成為市級重點學科。正在實施的全省高級中醫臨床人纔培養工程中,來自綜合醫院的專業人員佔10%。在今年評選的第三批中青年名中醫中,綜合醫院的醫生佔16%。2008年中醫藥科研立項中,綜合醫院申報的科研課題佔25%。不僅如此,全省所有綜合醫院中醫藥工作示范單位的中醫科床位使用率也均保持在110%以上。
黑龍江省中醫發展進程
起步
1986年,省中醫管理局成立。中醫藥事業發展有了組織保證。
發展
1996年,基本實現縣縣都有中醫醫院的目標,中醫服務網絡基本建立。
保障
1998年,《黑龍江省發展中醫條例》頒布實施,中醫工作步入法治化發展軌道。
跨越
2008年,《黑龍江省發展中醫藥條例》即將頒布實施,全省加快中醫藥事業發展大會即將召開,中醫藥事業將迎來一個飛速發展的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