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11月5日訊 清晨,筆者隨著晨練的人流來到科技園小區旁的院中苑,這裡有扭秧歌的、練合唱的、壓腿的、跑步的……
上午,走進東湖五社區,室外一伙老年人正在排練腰鼓,室內練書法的、看報的、下棋的……
下午,欣賞了一場由工會組織的外來務工農民演唱會。
傍晚,來到鐵人廣場。這裡有舞劍的、放風箏的、滑旱冰的……最搶眼的是由十幾個人組成的老年樂器演奏團,吹、拉、彈、唱好不熱鬧。
這是讓胡路區市民文化生活的一個縮影。
這個區2007年將推進『文化興區』戰略寫進了區委七屆三次全會報告。在推進『文化興區』戰略中,堅持『文化包容』理念,注重用文化凝聚人心,堅持求同存異、兼收並蓄,以大慶精神、鐵人精神為魂,努力打造既有廣泛性,又獨具特色的大慶西城區文化。
為了更好地推進『文化興區』戰略,該區制定《文化建設工作規劃》,確定了『大慶精神、鐵人精神』是西城區文化建設的核心;規劃了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文化設施布局、文化產品創新等十項重點工作內容。
宏博而莊嚴的鐵人王進喜紀念館坐落在讓胡路區。大慶精神、鐵人精神不僅是西城文化的魂,更是讓胡路區50萬人民的精神支柱。這個區新一屆領導班子組建後,第一件事就是由區委書記帶領全區科級以上乾部參觀鐵人王進喜紀念館、大慶油田歷史陳列館,了解大慶創業史,親身感受和領悟大慶精神、鐵人精神的精髓,使大慶精神、鐵人精神深深地根植於領導乾部的靈魂之中。現在,從機關乾部到企業員工再到中小學生,這已經成了讓胡路人的必修課,每年至少要去個一兩次。
這個區文化基礎設施完善,有鐵人廣場、創業廣場、石油廣場等大型文化休閑廣場5個,有景園公園、油田樂園等3個公園,有少兒中心、體育館、圖書館、書店、博物館等文體設施30多處,各類文化活動場所40多處,總面積近2萬餘平方米。全區65個社區普遍設立了文化活動場所,文化事業蓬勃發展,群眾性精神文化生活豐富多彩,各類文藝團隊百餘支。在農村實施了『廣播電視村村通、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基層群眾文化陣地、文藝人纔培養』四大公共文化建設工程,實現了家中電視有線、鎮場村能上網、休閑娛樂有場地、看書有圖書室、文體活動有能人的目標。
為了豐富百姓的文化生活,這個區深入開展了『書香大慶』活動,現在全區較大的公共場所都有書吧,所有社區都建立圖書室或圖書角;推出了『激情之夏』、『大慶之冬』等系列文化活動,做到了季有大型文化策劃,月有文化活動,日有社區居民自發的各種文藝演出;圍繞『和諧』主題,深入開展了文明小區、文明社區、文明單位、文明行業等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用健康向上的文化引導百姓。
地企和諧、文化包容的讓胡路軟實力效應凸顯,經濟、社會呈現出快速協調發展的良好態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