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黑龍江綜合  >  科教·就業  >  科教
搜 索
哈爾濱工業大學『試驗衛星三號』研制過程揭秘
2008-11-06 07:07:24 來源:東北網-哈爾濱日報  作者:吉星 初霞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東北網11月6日訊 昨天上午9時58分,西安衛星測控中心傳來消息:『試驗衛星三號』已飛行第二圈,太陽能帆板打開,遙測數據順利傳回,衛星工作正常。由哈爾濱工業大學抓總研制的『試驗衛星三號』發射取得圓滿成功。

  作為國內首個自主研制小衛星並取得成功的高校,這是哈工大第二次成功發射搭載著多種試驗設備的試驗衛星,且此次的技術更加完善、規范。據了解,多年來,哈工大一直與祖國的航天事業有著不解之緣。昨天,記者走進哈工大小衛星研制團隊,傾聽他們講述研制過程中的小故事。

  研制難度不低於大衛星

  由於我國航天事業發展的需要,國家制定了技術試驗系列衛星計劃。在相關部門大力支持下,哈工大繼2004年4月成功發射我國第一顆高校自主研制的小衛星———『試驗衛星一號』後,第二顆小衛星『試驗衛星三號』2006年1月得以順利立項。從方案到初樣、正樣,『試驗衛星三號』研制經過了近3年的艱苦努力。

  『小衛星的研制難度一點兒也不低於大衛星———指標要求高、新技術多、技術風險大。』小衛星總設計師曹喜濱說,單顆星生產導致單機產品備份難度大,增加了技術風險,成本也難以降低。同時,衛星研制是一項特殊的系統工程,無論是在管理和保障上,還是在隊伍專業分工和體系配套建設上,都是其他非航天科研工程項目所不能相比的。

  由哈工大抓總,國內航天單位、科學院、高等院校等22家高水平技術單位參與,有的單位還是首次參與航天任務,參與單位之多在國內少見。小衛星平臺和載荷各系統協調起來難度非常大,一家完成不了,就可能影響整體進度。哈工大制定了相應研制技術流程,詳細規定了研制過程中的具體工作內容、保障條件、注意事項、時間節點等,有效確保了衛星研制工作的順利開展。

  性能指標均達國際先進水平

  在『試驗衛星三號』立項之初,它的發射任務及時間就已確定,給哈工大衛星技術研究所的研制時間只有兩年半時間。這期間要完成所有的立項准備、方案評審、元器件篩選采購、初樣和正樣研制、轉場發射。工作內容繁瑣。

  據介紹,『試驗衛星一號』當時采用了『一體化』的設計思想,探索了我國微小衛星技術發展的新途徑,演示驗證了小衛星一體化設計與研制、微小衛星高精度高穩定度姿態控制等多項微小衛星的前沿技術。同時,作為我國第一顆由高校牽頭研制的衛星,它的研制創建了跟蹤前沿、自主設計、聯合研制、優勢互補、科技創新與人纔培養並重的小衛星研制新模式。

  作為技術試驗類衛星,『試驗衛星三號』基於『試驗衛星一號』衛星平臺進行一體化設計,重新配置了部分功能部件,解決了各試驗載荷對衛星平臺設計約束多的問題,實現了在小衛星平臺上集成多數量、多品種試驗載荷的設計目標,具有開放性和可擴展性。與同類衛星相比,『試驗衛星三號』在功能和性能指標方面都達到了國內領先、國際先進水平。

  張迎春副總設計師介紹說,這顆小衛星最大的特點就是載荷多,因此衛星平臺必須是可靠的。哈工大作為工程總體單位,要對各個分系統、有效載荷提出具體設計要求,還得把好質量管理關,這些都是新的挑戰。

  研制過程是對哈工大科技的檢閱

  『參與小衛星項目這兩年真是不斷學習的過程,發現問題、解決問題,一步一步走過來,感覺每一步都是新東西,都是看得見摸得著的,比在書本上的收獲大得多。』邢雷、李冬柏、陳健,這些原來參與『試驗衛星一號』的研究生、博士生,短短4年間,已成為『試驗衛星三號』研制技術的中堅力量。

  掌握高端技術、頭腦活躍、勇於吃苦奉獻,為培養這樣一批年輕有創新意識的科研團隊,哈工大探索出了一整套關於高等學校小衛星研制的新模式,采取跟蹤前沿、自主設計、聯合研制、優勢互補、科技創新與人纔培養相結合等模式,面向世界科技前沿,牽引學科發展,為培養高質量的航天科技人纔提供了新的平臺。

  據了解,兩顆小衛星的研制帶動了哈工大的基礎研究,通過承擔小衛星任務,科研隊伍洞悉了國際上微小衛星前沿技術的所在,准確把握了微小衛星的發展趨勢和需求,並在此基礎上提出新的方向,爭取到國家的大力支持。『小衛星是對哈工大解決重大問題能力的檢閱,也是對哈工大航天科研隊伍的磨礪。』『試驗衛星三號』總指揮、哈工大副校長韓傑纔說,在研制中,研究人員往往為解決一系列的技術難題奮戰到深夜,常常對一個問題的分析提出很多建議,在這個過程中,科研隊伍的整體素質與實力得到極大提昇。今後,哈工大將在科研創新方面多做努力,為祖國航天領域提供更多科技創新的人力和技術。

責任編輯:劉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