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11月6日訊 這是一支國際水平的『國家隊』,26名震後受損房屋安全鑒定專家跑遍劍閣城鄉,圓滿完成鑒定任務;還有一支由24名省內建設系統專家組成的支援隊伍,在劍門古道跋山涉水,為受災群眾早日住上放心房,立下汗馬功勞。
國際水平的『國家隊』
大地震和強餘震,讓劍閣縣城及各鄉鎮的學校、醫院、黨政機關等建築嚴重受損,學校放假,醫院不能正常診療,機關搬到活動板房辦公……
劍閣,向黑龍江省發出支援震後建築受損安全鑒定請求。任務,落在了省地震局。
7月18日,第一時間組建的鑒定工作隊第一批2名隊員趕到劍閣,踏查15個重災鄉鎮,48個單位,掌握了第一手資料。7月27日,震後受損房屋安全鑒定隊趕到劍閣。
工作隊26人,聯合國國際救援專家組成員、博士生導師、中國地震局工程力學研究所副所長孫柏濤教授任領隊,成員中接近90%為研究生以上學歷。用劍閣的話來說,這是國際水平的『國家隊』。
鑒定覆蓋了縣城及57個鄉鎮。白天,酷暑下測試;晚上,匯集數據到深夜。18個日夜,工作任務幾近完成。劍閣提出增加任務,工作隊沒有推辭。最終,又完成了57.6萬平方米的鑒定任務。
8月15日,工作隊上交鑒定成果,並給出每個建築的處理意見。縣地震辦主任祝祥龍稱贊說:『黑龍江工作隊高強度、高水平的鑒定工作,為劍閣盡快恢復公共秩序,保障災後重建,發揮了關鍵作用。』
讓災民住進放心房
10月19日,劍閣確定的集中安置點之一,城北鎮柳埡村的災民集中安置小區正在緊張施工。
施工隊的廖朝斌組長介紹說,黑龍江的專家來給我們上了『課』,工人們大有收獲。
3萬餘戶災民自建住房,急需技術指導。7月18日,黑龍江省從全省建設系統抽調了24名中青年業務骨乾組成災民自建住房技術指導組赴劍閣。
指導組把災後重建與新農村建設和村莊環境綜合整治結合起來,對集中安置點進行規劃選址,確定10個安置重點,全程進行技術服務。
災民自建房多數在山區,非常分散,自建房主要依靠當地工匠。指導組每天到施工現場,向群眾和工匠反復講解重建技術和抗震設防知識,糾正施工問題。有的村子只有幾戶、20多人,指導組也絕不漏下。
各鄉鎮的村鎮環衛中心技術力量薄弱。指導組手把手的教,受訓後的城北鎮環衛中心主任王文英抱著專家馬和,捨不得他走。
援建前線副總指揮劉雙介紹,指導組和縣建設局配合開展技術培訓50餘次,完成了對全縣57個鄉鎮7000餘名農民工匠的技術培訓。
『再苦再累也值了』
在劍閣工作的30多天,每天都要步行幾公裡,很多人濕熱難耐,中暑、拉肚、得了濕疹。工作隊後期整理、歸檔資料,天天工作到凌晨一二點鍾,就是為了報告叫得硬。整個過程,沒有一個人抱怨、退縮。
指導組專家喬廣名的愛人和女兒在哈市出了車禍,他返回哈市匆匆探望了仍在重癥監護室的親人後,又重返災區。
一位年輕的隊員在日記中這樣寫道:『晚上2點多,整理好資料,剛要入睡,突然感到床一陣搖晃,樓板和玻璃在響,意識到地震了。跑到戶外後,聽到幾公裡內的狗都在不停的吠叫。再回到床上,覺也沒了。那時更理解了災區人民的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