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槍手』公然做廣告。郭俊峰 攝
東北網11月6日訊 日前,哈爾濱市某事業單位工作的小孫要評中級職稱,根據相關規定,晉昇職稱不僅要參加統一的計算機、外語考試,還要在省級刊物上發表一篇論文。為了准備職稱論文,小孫花了大量時間查找資料,總結工作經驗體會,開夜車奮筆疾書。終於用了一周的時間寫出一篇論文。當他興致勃勃的把論文拿給一家省級刊物時,編輯卻告訴他:一要交『版面費』,二要排隊等著版面。這樣的答復令小孫始料未及。
對從事專業技術人員而言,自然把職稱評定看得非常重。因為評職稱不僅涉及對其個人工作能力和水平的評判,而且直接涉及個人待遇問題。目前,按照有關規定,評定專業技術資格時必須有發表論文數量和刊物級別這一硬性條件。而由於這道『硬杠』的存在,引發的職稱和論文兩者間諸多不良風氣的形成,讓人深思。
論文『商機』 催生『厚』刊物
數量有限的期刊,在龐大的需求面前顯得力不從心,面對僧多粥少的局面,許多期刊為此增加了頁碼,由薄變厚。這樣一來,不僅滿足了想要發稿人的需求,同時也使刊物獲取一條斂財之道。
賈先生今年要評高級職稱,於是他把論文投遞到一家省一級刊物的編輯部,並交了400元的版面費。不久,賈先生的論文如期發表,當他拿到這本期刊時卻大失所望。『這本期刊裡面的論文有上百篇,應該是本增刊。排版出來的字體小的可憐,不用放大鏡,根本看不清楚裡面的內容!』
記者找到賈先生說的那本刊物,看到在征稿啟事一欄中這樣寫道:為各行業專業、科技人員提供闡述獨特理論、科技觀點的陣地。記者翻開目錄看到,共有時事政要、政策財經、城建衛生等7個領域,314篇論文題目密集排列,這本300多頁的厚刊物更像是毫無創新的整合資料。此刊物一位姓周的編輯對記者說,『這種刊物就那麼回事,只要字數足夠,語句通順,有沒有觀點無所謂!』記者大概計算,以版面費平均400元的價格計算,那麼這期刊物也就有十幾萬元的進賬。由此可見,厚刊物確實給市場化體制下的學術期刊帶來不小的經濟利益。
活躍的論文市場不僅催生出一批這樣的『厚刊物』,還滋養了網上代寫論文中介的誕生。對那些想要投機取巧的人來說,只需鼠標輕輕一點,付了費用,一篇論文就發到你的郵箱裡。記者在谷歌檢索中打出『代寫論文』四個關鍵字,約有149000條符合查詢結果,每篇論文的代寫費在500~1000元之間。
省社科院研究員李元書接受采訪時說,『在市場經濟機制下,競爭原則影響到生活中的各領域。由於學術體制的不健全和職稱體制不完善,有些黔驢技窮的人為了達到某種目的選擇走捷徑、打擦邊球或者利用不正當手段。收取費用的刊物也就迎合了這些人的口味,也使這些刊物由冷變熱。』
省社會科學院董鴻揚說,『論文的標准最有發言權的是專家,應該以一些專家、評審委員會來斷定論文的質量,而不是以出不出版來斷定質量的高和低。作為刊物的主編也要負起責任,不能說拿了錢就能刊登,還應該以論文有沒有創新為主要依據。而一個合格的從業者,對自己從事的行業有切身體會和理論思考,最恰當的表達方法就是通過寫論文體現。不要單純為了評職稱而抄襲論文或者買論文,應該潛心享受論文的創作過程和創新觀點的成果。』
『版面費』 公開的『潛規則』
想評上職稱,得先發表論文,想發表論文,得先交』版面費『,這幾乎是公開的『秘密』。
提到花錢發表論文,10個接受采訪的人中有9人有過『實踐經驗』。大興安嶺圖強區的初先生為了評職稱要發表兩篇獨立署名的論文,於是到圖書館找了很多資料,把心思都放在了寫論文上。見到初先生為論文如此煞費苦心,同事小周說,『職稱論文就是一個形式,何必那麼認真呢,花點錢買兩篇論文,自己省事又不耽誤工作。』一語點醒夢中人,初先生坦言,『最後刊發的兩篇論文都是花錢買來的,再加上版面費,為評一個職稱花掉自己兩個月的工資。』
省十一屆人大常委、法制委員會委員、黑龍江省政法管理乾部學院法學教授李華菊說,高校要求參評正教授的至少在國家級刊物發表一篇論文、省級刊物發表三篇論文;副教授至少在省級刊物發表三篇論文。由於有這個硬件規定,必然會引發人們發表論文的熱情。因此每年秋季在評職稱之前,參評者和各種雜志刊物的編輯們都忙得不亦樂乎。參評人找關系、托熟人千方百計要將自己的文章發表,各種雜志刊物的總編們從經濟效益角度考慮多出副刊或增刊。由於論文要的量大,時間緊,作者根本不可能精雕細琢,均是草草而成,對社會有影響、有價值的論文極少,絕大多數都是為了評職稱湊數。更有甚者,不顧職業操守,冒著違法的風險,大量抄襲他人作品,論文『造假』現象時有發生,社會影響極壞。
面對這種『潛規則』的尷尬局面,不少人都認為這種『怪象』沒什麼可奇怪的。
『從市場規律看,需求決定供應,那麼多人要評職稱和畢業,發論文的願望那麼迫切,當然會有刊物收錢。』剛剛參加工作的小李說。
采訪中記者也聽到了不同的聲音,對論文發表中存在諸多問題,也有一些人對有償刊發的職稱論文並不『感冒』。省直機關一名研究員曾對現今社會上職稱論文的亂象嗤之以鼻,並在報紙上發表相關評論,維護論文的純潔性。但是,這種觀點又很快被現實所否定:沒有論文不能參評職稱,而不付費,再好的論文也難以順利刊發……
一位高校退休的教授慨嘆道:『在過去,發表論文還有稿費,而現在卻要自己掏錢發論文,勢必會制造出大量的學術垃圾,也引發了不少的學術腐敗。』
采訪中記者了解到,雖然有償論文被稱作是一種學術賄賂,但我國現有的法律並未對這種『學術索賄、學術行賄』行為進行界定,就這種論文的買賣只會受到道德的譴責。
『綁定』職稱 何時解鎖
發表論文作為評職稱的敲門磚,必然有存在的理由。社會上對於職稱論文的負面評價一直沒停止過,但在聲討中也不能忽視了發表論文的積極導向作用。李華菊說,從職稱評審工作來看,沒有一定的『硬件』來量化,評審工作難以進行。因為誰的能力強,誰的工作成績突出,這不是一件容易評定的事情。從這個意義上說,論文是不可缺少的評審材料之一。
董鴻揚說,評職稱和發表論文既然作為規定制度,難以改變,這就需要寫論文的人有自覺意識。他建議,應盡快從改革和完善現行的職稱申報制度與教育制度入手,建立公正的學術價值評定機構,健全合理的學術評價體系。
李華菊認為,不是評職稱要不要『論文』的問題,而是『論文』本身的水平和真實性的問題。目前在職稱評定中既不能取消論文,又不能把它作為評職稱唯一重要的條件來看待。最可行的辦法是實行綜合量化制度,比如:論文根據檔次分若乾分,工齡若乾分,可設封頂分。此外,對工作情況、外語水平掌握的程度、電腦技術的應用能力等,都要定分。評職稱時,按照申報所提交的材料、證書、證明嚴格審核,公正、公開地進行。只有這樣,纔能減少職稱評定時出現的不良行為,纔能解決雖然論文不多,但實際工作能力水平高人員的評職問題。
為了平衡兩者之間的關系,有些地方也開始變通了。例如有的地市規定:要求有2000字的論文發表,如若沒有,可以提供近五年的經驗總結代替;江蘇無錫也開始探索以突出業績為主的多種職稱評價制度,規定將指標多元化,其中論文和學歷在評審中只佔很少的分值。據新華網報道,海南省近日出臺《中小學、中職教師教育教學論文代表作鑒定實施辦法》,論文發表不再作為教師評職稱的硬性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