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11月8日訊 一條條寬闊平坦的柏油馬路,一棟棟整齊別致的住宅樓房,一排排規劃整齊的民營企業,一溜溜特色鮮明的民族風味飯店……置身此地,來人無不感到疑惑——這裡究竟是城市,還是農村?只有打開這裡人們的戶口簿,你纔不得不承認這樣一個事實:新合村全村576戶、2176人,清一色的農業戶口。然而,這個有著5672畝耕地的村莊,2007年人均純收入卻超過了1萬元,比海林市人均5500元高出近一倍。
『雖然我們村的村民都是農民,但真正種地的只有極少數。』新合村黨支書文太仁告訴記者,他所在村莊的耕地,除部分轉包外村之外,其餘的全部集中在11戶人家耕種,種地最少的一戶也有180畝,最多的一家種著400多畝地。
隨著農業生產水平的提高,到90年代中期,憑借優越的海外親緣關系,這個朝鮮族群眾集聚的村莊,陸續有人『走出去』,到韓國、朝鮮等地打工,掙回了大把大把的鈔票。
『朴相范一年從韓國拿回來了2萬多。』提到當年外出務工的動力,如今已經從打工仔成長為回鄉創業老板的崔相龍透出無比羡慕的神情:『要靠種地,這得種多少年啊?』
一時間,這個村能脫開身長期外出打工的大多去了國外,家裡人手少需要在農忙時節侍弄田地的,則紛紛南下去沿海開放城市打工。從此,勞務經濟慢慢上昇為這個村莊超越農業收入之上的主要經濟來源。
『現在,我們村外出務工人員有800多人,佔勞動力總數的7成,其中國外500多人、沿海地區300多人。2007年全村勞務收入5000多萬元。』文太仁為此感到自豪。他認為,解放農民的根本辦法不是在農業上下功夫,而是要在使其『不務農業』上下功夫。
更讓村乾部高興的是,雖然大批村民外出勞務,但村裡的田地卻沒有撂荒,並且產能在不斷提高。個中原因,是土地得到了規模化經營。
『在農業機械化程度越來越高的現在,一家一戶式的分散經營必然導致農業生產效率低下。』新合村村委會副主任朴良浩說,隨著外出務工村民越來越多,土地逐漸向種田大戶手中流轉,那些離開土地的農民只管坐收租金即可。而那些得以連片耕種的種田大戶,則通過規模經營提高了土地的產能,也得到了實實在在的實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