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東北網11月13日訊 森工森工,缺『森』少『工』都不成。『森』是資源,『工』是產業,不辦產業又怎能把豐富的資源優勢變成強大的經濟優勢。
『靠山吃山』,在森工林區曾經那麼天經地義。可『吃山』多年,林企也好,林農也罷,森工人守著『富山』過了多年的窮日子。
『森工森工,缺「森」少「工」都不成。「森」是資源,「工」是產業,不辦產業又怎能把豐富的資源優勢變成強大的經濟優勢。』8年前,綏棱林業局局長孫多臣的話在當時還真讓林區人將信將疑。
當一聽聽易拉罐裝松仁鈣露、五加參茶、五味子冰飲等國內首創的純天然保健飲品,排著隊源源不斷地從現代化流水線上湧出的那一刻,林區人驚呆了,世代擺弄木頭的林業工人竟能制造出這麼高檔的飲料。
更神奇的是這些高品位的產品從科研、立項、廠房改造到設備調試正式投產總計只有78天。多年來,位於小興安嶺西南麓的林業局內有野生中草北藥180多種,其中五味子、刺五加、黨參、黃?、龍膽草等北藥資源尤為豐富,可多年卻一直在大山裡沈睡著。『綏棱速度』、『綏棱模式』讓沈睡在大山中的資源『蘇醒』了,讓林區人『死守木頭過日子,靠著金山受窮氣』的日子終結了。
記者近日在該局生產高密度板的三合公司采訪時看到,生產車間外偌大的廠區裡堆著像小山一樣的眾多粗大樹根,工人們正用液壓機切碎,再用粉碎機切成小塊。孫多臣介紹說:『這個廠每年可吃掉40萬層積立方米,可使全局伐區剩餘物和透光剩餘物全部利用回收,每年山上林場職工可多收700多萬元。』
而這僅僅是他們全力打造資源節約型可持續發展產業鏈條的一個小小的縮影。
精深加工產業鏈使林木資源經濟效益最大化。幾年來全局先後引進資金1400多萬元,組建了德志木業、三合中高密度板廠等木材精深加工企業。德志木業生產的歐式早餐桌凳等終端產品,與瑞典宜家公司簽訂單,直接出口歐洲市場,年產值達5000萬元,林業局累計獲利180多萬元;與沈陽三合浸漬紙業有限公司合作,共同投資6000萬元,建設了年產5萬立方米的中高密度板廠,年可實現銷售收入1億元,利潤1600萬元,林業局分得700萬元。目前,林產工業發展態勢良好,不僅使該局生產的原木全部被就地加工轉化增值,實現了『原木不出局』的目標,而且每年還可拉動周邊地區精深加工50萬~60萬立方米。
多種經營產業鏈使林下資源優勢充分發揮,循環經濟產業鏈使剩餘物資源得到有效利用。
多種經營產業鏈使林下資源優勢充分發揮。為了把林下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發展優勢,山上建設了五味子、大豆、黑木耳、馬鈴薯、特色養殖等『五大基地』。目前,全局五味子栽培面積達3000畝,雙高優質大豆面積達6萬畝,黑木耳達2000萬袋、馬鈴薯種植達1萬畝,特色養殖總量達到3.2萬頭(只)。山下相繼建設了以生產植物蛋白飲料、松仁露、五加參茶等產品為主的白馬石食品有限公司;以生產大豆系列、林蛙系列、五味子系列保健品為主的福瑞德超微粉碎技術開發中心;以生產淀粉為主的松森馬鈴薯淀粉加工等一批精深加工企業。對山上『五大基地』形成了較強的龍頭帶動作用。2007年,從事多種經營人員年人均收入達到9625元,山上有10個林場所年人均收入超過萬元,山下有2個社區年人均收入達到萬元。
循環經濟產業鏈使剩餘物資源得到有效利用。綏棱林區剩餘物資源非常豐富,每年進行透光撫育和采伐作業都會產生大量的樹枝、樹梢等剩餘物,除了少數用於燒柴外,其餘大部分埋在山裡白白爛掉。為使這些剩餘物得到有效利用,引資組建了三合中高密度板項目,該項目以木片為主要原料,每年可吃掉材長1米、徑級1厘米以上的透光撫育和伐區剩餘物5萬多立方米,甚至10%的樹根也被削成木片。僅2007年一個冬季,山上職工清理剩餘物就增收1000多萬元。引進資金200多萬元創建的鑫澤草柳編有限公司,以樹根、樹枝、樹皮、樹葉、松果殼、野草、柳條等為主要原料,制作草柳編工藝品,從業人員200多人,產品已達1000多種,全部出口國外。目前,在綏棱林區,包括樹根、原木、樹枝、樹皮、樹葉、鋸末在內的各種剩餘物均得到有效利用,資源節約型的產業鏈條初步形成,循環經濟的發展模式初步確立,森林資源綜合利用水平極大提高。
到2007年,全局總產值由1999年的7216萬元增長到2.2億元,年均增長速度達到16.5%。2008年,全局產業總產值有望達到4.3億元。
一個個蓬勃壯大的產業集群,把一座座曾經沈睡在深山中的『寶藏』拉拽起來,遍地撒『金』,林區人靠山而生,擇木而存的歷史真的被改寫了。
鏈接
森林資源
黑龍江省森林是歐亞大陸北方森林帶的重要組成部分,北部為寒溫帶針葉林地帶性植被,東南部為溫帶濕潤針闊葉混交林地帶性植被,西部是溫帶草原區域。在這3個區域內分布著高等植物2000多種,森林樹種百餘種,其中材質優良,利用價值高的有30餘種。這些物種不僅能提供豐富的經濟資源,而且也是寶貴的物種基因庫,並發揮著各種生態和社會效益。
黑龍江省森林資源主要分布在省內西北部的大興安嶺、東北部的小興安嶺以及東南部的張廣纔嶺、老爺嶺和完達山三大片林區。松嫩平原以農田防護林為主,三江平原基本是少林地區。大興安嶺以落葉松為主體,小興安嶺則以紅松闊葉天然復層異齡混交林為主體。黑龍江省是我國森林資源最豐富的省份。森林覆蓋率到1997年為41.9%,森林總蓄積為15億立方米,均居全國首位。多年來為國家建設做出了很大貢獻。
天保工程
天保工程全稱是天然林保護工程。1998年洪澇災害後,針對長期以來我國天然林資源過度消耗而引起的生態環境惡化的現實,黨中央、國務院從我國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戰略高度,做出了實施天然林資源保護工程的重大決策。該工程旨在通過天然林禁伐和大幅減少商品木材產量,有計劃分流安置林區職工等措施,主要解決我國天然林的休養生息和恢復發展問題。
工程實施范圍包括長江上游、黃河上中游地區和東北、內蒙古等重點國有林區的17個省(區、市)的734個縣和163個森工局。長江流域以三峽庫區為界的上游6個省市,包括雲南、四川、貴州、重慶、湖北、西藏。黃河流域以小浪底為界的7個省市區,包括陝西、甘肅、青海、寧夏、內蒙古、山西、河南。東北內蒙古等重點國有林區5個省區,包括內蒙古、吉林、黑龍江(含大興安嶺)、海南、新疆。天保工程區有林地面積10.23億畝,其中天然林面積8.46億畝,佔全國天然林面積的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