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11月14日訊 日前,哈爾濱市出臺政策鼓勵社會力量辦老年人社會福利機構,提出福利性老年服務機構免征企業所得稅、營業稅,對新建福利機構每張床位一次性補貼1000元。對非政府組織和個人運營的福利機構,每收住1名本市戶籍老人,給予每月20元的補貼。此外,還確定了福利機構對『三無老人』供養補貼制度,對非政府組織和個人運營的福利機構,每收住1名本市戶籍的『三無』老人,給予每月300元的供養補貼。
1、民辦養老機構迎來春天
哈爾濱市日前公布相關政策,對新建民辦養老機構每張床位政府給與一次性補貼1000元。這對於民辦養老機構來說是一大利好消息。
目前,哈爾濱市養老機構包括居家養老、公辦養老和民辦公助養老三種類型,共有床位約5000張。其中,民辦養老機構115家,擁有床位佔全市總床位數的一半以上,平均入住率僅為60%。而公辦養老機構只有3家,包括第一、第二、第三社會福利院,目前三家福利院老年人入住率達100%,還有很多人因沒有床位在外排隊等候。
民辦和公辦養老機構的一冷一熱的局面,在新政策的鼓勵下將有望改變。哈市民政局社會福利處處長鄭鐵城說,新政策將極大刺激社會資金參與舉辦老年福利機構。連日來,各種諮詢電話不斷,目前民政部門正在研究制定實施細則,其中包括:新建養老機構的注冊資金須按照每張床2000元來計算,30張床位以上的新建民營養老機構纔能享受1000元的建成補貼,而老新建養老機構要享受的20元的運營補貼,要在建成兩年之後發放等等,以此規范民辦養老機構的經營行為。
2、民辦養老規模小處境艱難
目前,哈市的民辦養老機構大都屬於社會公益性質,回報低,其發展速度和水平都受到制約。多數民辦養老機構都處在微利邊緣,有些小型養老院,十幾張床都住不滿,因而一直虧損。
記者在走訪時發現,哈市民辦養老院普遍規模小,以四五十張床規模的居多,擁有300張床的民辦養老機構已算『航母』,尤其在社區內還有十幾張床位的,缺乏大型的民辦養老機構。目前大多數民辦養老機構屋捨陳舊,活動空間狹小,特別是單人間,『高間』還明顯缺乏,因而無法滿足一些老年人的需求。
在哈市道裡區的一家養老院,記者看到在一個不到15平方米的活動室內,一共有9個老人在看電視,空間狹小,活動室的牆體上有潮濕的水印痕跡。
該院負責人說,資金短缺是制約民辦養老院發展的主要瓶頸。由於缺少投入,很多養老院設施陳舊,房間狹小,配套設施不全。此外,雖然政策規定在水、電、煤氣上采用民用價格,但是,一些租用學校、企業、單位的養老機構目前還是按照商服的價格標准來繳納水、電、煤氣費用。這位負責人說,拿電費來說,如果享受民用電的話,相關部門說要重新換變壓器,一算賬,有換變壓器的錢,還不如直接交商服用電了。還有,收費上,民辦養老機構的定價由於有公辦養老機構比著,價格還不能完全放開。
春華德善敬老院院長李春華說,她的養老院每天都能接到十多個電話,點名要入住高間或者包間。她說,在這方面,民辦養老院遠遠不能滿足這類老人的需求。
春華德善老年公寓的服務員在為老人服務。
3、新政策有哪些利好
哈市民政局社會福利處副處長田劍英介紹,此次政府出臺的政策,除了延續2006年在營業稅、用電用水等方面的優惠政策外,還包括三個方面,一個是建成補貼,即發布之日後新建的民營養老機構每張床位補貼1000元;第二是運營補貼,民營養老機構開始運營後,按實際接收入住老年人數,每張床位補貼20元;第三,民辦養老機構接受『三無』老人的,每人補貼300元。
田劍英說,政府通過資金扶持,使社會福利社會化,企業面對不同的老年人的需求,建立低、中、高檔的養老機構,政府投入小,見效快,經營方式變得更加靈活。
記者從民政部門了解到,新政策出臺有利於大力發展民辦養老服務業,有利於擴大養老服務的覆蓋面,將有效緩解人口老齡化、家庭小型化帶來的養老服務供需矛盾。
哈市最大的民營養老機構——春暉愛心護理院經理王作韜說,該院今年8月土建開工,測算投資為15個億,一期明年十一前竣工,將建成2000張床位,2013年全部建成後將達到1萬張床位。王作韜說,當時沒有想到會有今天的資金扶持政策,這個政策很好,按1萬張床位補貼計算,能得到1000萬元建設補貼。
相關鏈接
截至去年底,哈爾濱市老年人口已經達到120.5萬人,7年間淨增加21.3萬人,增長21.5%,佔哈爾濱市總人口的12.7%,而且老齡人口以平均每年3%的速度增長,養老已成為一個突出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