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11月15日訊 甘南十年九旱,今年更是旱年中的旱年。有數據表明,今春甘南全縣土壤絕對濕度比歷年同期偏少13%,耕地乾旱面積達252.5萬畝,佔總面積的85%。可在這樣的年景下,甘南縣種植業產量不降反增,糧豆薯總產達15.2億斤,比去年整整增收5億斤。
在甘南,『天不下雨,地不打糧』已經成為歷史。作為『全國節水灌溉示范縣』的甘南縣,近年正是通過建設產業化經營型、設施配套型、生產集約型、社會服務型和生態環保型農業,逐步發展出適合當地的現代農業模式,提高了農業生產整體抗災能力,從而實現了災年仍然獲得大豐收的目標。
在旱情已成定局的春耕前,這個縣不等不靠,迅速激活服務機制,全面推進思想認識、抗旱水源、結構調整、資金物資、科技培訓和部門幫扶『六個落實』。乾部牽著農民的手,在全縣打了一場『抗春旱、促早播、保全苗』的漂亮仗,為全年農業生產開了好頭。春耕前全縣投放春耕信貸資金1.5億元,收購農民手中餘糧20餘萬噸,並及時下擺種子、化肥、柴油、農藥等物資,縣內各幫扶部門又捐款捐物折合人民幣300餘萬元,為農民抗旱早播鋪路。長山鄉今年就借了『早播』的力。在堆滿金黃色玉米的場院,向陽村的張鳳喜正為豐收高興。他在4月初就開始春整地,同時進行了深施底肥作業。今年,他家的玉米?產超過了2萬斤,按目前的市場行情純收入可達8萬元。張鳳喜說:『我家的地在5月10號就全種完了,現在看,早種晚種確實不一樣。』
甘南縣對今年的旱情一不掉以輕心,二有應對招法。在推進農業集約生產的過程中,這個縣及時調整種植結構,努力擴大耐旱、高產、高效作物面積,實現了『一穩兩增三壓』,即穩定葵花,增加水稻、玉米,壓縮大豆、雜糧、小麥。全縣精品葵花種植面積達到51.6萬畝,玉米基地面積達80萬畝,水田總面積達18.8萬畝。寶山鄉興塔村全村16551畝耕地全部種上了水田,成為全縣第一個水田專業村。這幾天,全村家家收水稻、戶戶賣糧忙。據村支書劉國纔介紹,今年全村收獲水稻9000餘噸,這幾天每天都有600多噸水稻從村裡輸送到周邊米廠,僅靠種水田一項,村民純收入就達1130萬元,人均收入達6000餘元。
水利化和機械化是甘南發展設施配套型農業的兩個重點。目前,全縣機電井達28400眼,節水灌溉總面積達150萬畝,實現了平原區全覆蓋;全縣大型農機具達2340臺套,機械化程度達90%,為近年甘南走出災年增產增收之路提供了基本的設施保障。就拿東陽鎮來說,全鎮大田面積24萬餘畝,遍布其間的抗旱水源井、水田補水井就達3300多眼,並配備大型農機具60多臺套、小型農機具7000多臺套。今年全鎮可產大豆2000萬斤、玉米2.7億斤,比去年增產6%。這個鎮隆勝村五屯的魏尚武今年首次采用大型玉米收獲機進行收獲,他興奮地說:『現在秋收是太省勁了,往年得僱一幫人,現在一臺收獲機跟著兩臺車就完活兒了。』
無獨有偶,音河鎮農民也在災年感受到『五型』農業的魅力。這個鎮依托縣內龍頭企業的帶動,不斷推進土地向種田能手集中。今年全鎮共流轉土地2.7萬畝,外包土地12萬畝,播種200畝以上的種植大戶達700多戶,大戶種植面積將近整個土地經營面積的一半。據估算,全鎮今年種植業比去年增產達5%。興農村二屯的王金同今年種了300多畝玉米,從播種、鏟?到噴灌都采用機械作業,既提高了效率又降低了成本,收入在25萬元以上。興業村的張力亮更是心裡有底。今年他參加了音河鎮富農大豆種植合作社,3萬多斤大豆還在場院裡,合作社就來人統計產量、按合同收購。張力亮說:『現在我們種地非常省心,坐家就收錢。』
『五型』農業讓甘南災年喜獲豐收,可甘南人沒有因此『歇氣兒』。秋收之後,全縣馬上投入到秋整地、擴水田的工作中。他們出臺『五項措施』,力保第一期開發水田7萬畝,為我省實現『千億斤糧食大省』目標打響了『攻堅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