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外區是哈爾濱市市場最集中的區域,人們在道外各類市場選購商品的同時,幾乎都有一個疑惑:道外區的市場為什麼建一個火一個?道外區曾組織專家進行了論證,但是莫衷一是,沒有最終的結論。日前,本報記者在道外各市場進行了調查,試圖通過新聞的角度得出結論———
儒商文化:老道外市場的文化根基
老道外是哈爾濱民族工商業的發源地。老道外最早的工商業者,基本上來自儒家文化的基地山東。可以說,早期哈爾濱的民族工商業,滲透了儒商的經營思想。從地域上說,雖說同一城市,道裡、道外的商業風格截然不同。
儒商精神的價值觀是義利並重,兼具經世濟民的商業理想。在管理上以人為本,講究誠信為本的商業道德,加之中國人傳統的堅忍不拔的精神和勤儉的工作與生活作風。儒商在道外區紮根,形成哈爾濱最早最獨特的商業風景。1998年,道外區水晶街附近改造,在舊書攤上發現一本《哈爾濱特別市道外商號名簿》。這本名簿出版於1934年,由哈爾濱特別市商會編寫,『名簿』記錄了當時道外所有商號的名稱、等級、地址、門牌號、經理名字和商號人數,是當時老道外繁榮鼎盛的商業全景。據史料記載,哈爾濱開埠之初只有南崗、道裡、道外三個城區,而前兩個區基本是外國人的居住地,只有道外區聚集的都是中國老百姓,闖關東的、做買賣的外地人都到這裡『安營紮寨』。中國傳統的儒商文化在這塊土地生根發芽。
按照《哈爾濱特別市道外商號名簿》的記載,當時老道外商業共計135行,4152家商號,包括雜貨業、糧業、銀行業、綢緞業、京廣貨業、當業、飯店、旅店中藥業等135個行業。在名簿中,銀行、化妝品、汽車行、醫院、飯店、旅店、汽車修理廠、電影院等,這些現今常見的行業當時都已存在。名簿上第一家商號是『同記商號』,它的等級為一等一級排在所有商號之首。按照記載,當時的經理叫李明遠,位置在正陽四道街27號,共有250人。同記商場於1928年11月1日正式典禮開業,資本175萬兩上海規銀,年利潤32萬兩。名簿中,『老鼎豐』商號不止一家。專家分析,當時的『老鼎豐』已經聞名遐邇。專家認為,儒商文化與黑土地粗獷的地域性格相結合,形成了老道外市場的文化根基。最早的山東會館落戶道外,形成了集中的儒商群落。大家患難相幫,榮辱與共。這種文化傳統,一直滲透到今天的經營理念中。
據介紹,作為傳統商業文化的延伸,目前道外區的專業市場發展迅猛。據不完全統計,共有大型專業市場37個,佔全市的60%以上,市場佔地面積近241.52萬米,建築面積114.17萬米;攤位21073個,從業人員近3萬人,已形成了一批具有一定知名度和影響力的市場群體。
平民意識:老道外市場的成長沃土
來者都是客,一分錢也是買賣。小到一杯涼水,大到電視汽車,在道外的經營者眼中,都是經營的商品,並不依商品價格的高低決定對消費者的態度。平民經營意識降低了道外市場的門檻,使得道外的專業市場佔據了人和。得人緣者得天下,更得了市場。
記者在采訪時看到,道外區的專業市場門面都很大眾化,名字也普通上口,讓逛市場的市民有親切感。專家認為,親和力是商業活動中最人性的因素。記者隨意進入北環燈飾廣場的任何一家商店,馬上都有營業員笑臉相迎。一個節能燈,一盒小燈泡,挑上三遍五遍依舊沒有不耐煩。一位消費者告訴記者,同樣的商品、同樣的價位,大家在心理上接受道外這樣的服務,感覺上沒有壓力,沒有窘迫。這位消費者給記者講述一件事,他在某個刷卡消費的市場,看到保安審視的目光,看見營業者居高臨下的態度,他再也不想到那裡去了。『咱老百姓消費圖個舒服,咱不裝大爺,但咱也不能裝孫子。』
商業文化上的親和作用,使得人們更願意接受老道外平民式的服務。據介紹,與市民息息相關的生活用品市場,已經在道外形成了群落。以北環商城、南極小食品市場為核心,包括三馬紡織、陽光商城、景陽商城、景陽農調、臺州商貿城、中馬裝飾材料、豐光燈具等專業市場,是黑龍江省小食品、建材、文教用品、酒店用品和小家電等商品的重要集散地;以瑪克威、神州物流為核心,沿北環路兩側,呈放射狀,包括古鐵市場、更新鋼材市場、金龍商廈、太平陶瓷、哈港水暖、哈港果菜等大型專業市場;以紅旗裝飾材料城為核心,以紅旗大街為軸線,包括黎華家具城、美居燈飾城、百利家居、聖中古玩等專業市場;以先鋒鋼材、禧龍陶瓷為核心,以先鋒路為軸線,包括百強汽車城、哈漆石材、先鋒輪胎、先鋒農資等大型專業市場。這些專業市場群落的形成,更強化了道外區平民市場專區的地位。
現代眼界:老道外市場的騰飛翅膀
雄踞城鄉接合部,佔據城市,俯視整個遠東地區,是道外區發展專業市場的新眼界。根據現代市場的發展需要,幾乎所有的大型專業市場都佔據城鄉接合部,這是城市發展的必然。道外區新興的大型專業市場,幾乎都在先鋒路這條入城通道上,在地利上佔據了先機。
記者采訪了禧龍大市場總經理吳慶和,這位年輕的老總對於市場的選址有自己的想法。吳慶和說,他考察了全國多家大型專業市場,基本上都選址在城鄉接合部,這是現代市場最有利的位置。吳慶和說,市場在城市中,要面對防火隱患、交通壓力,更有未來發展空間上的局限,這些都是阻礙市場發展的障礙。道外區重點發展的禧龍市場,園區佔地面積170萬平方米,已經發展成6個專業市場,輻射哈東地區及俄羅斯等國家。吳慶和告訴記者一件趣事,他的園區中已經吸引了俄羅斯客商在此經營。我們去采訪那位俄羅斯客商,趕上他到外地進貨,沒有見面。據講,俄羅斯客商選擇這裡經營,就在於看好這裡的巨大輻射功能。禧龍市場是哈爾濱市2008年的重點工程,隨著『三馬』地區的改造,『三馬』建材市場將遷入禧龍物流園區。有關部門已經意識到城區內市場對交通、環境、安全等帶來的壓力,完善的城鄉接合部市場園區,已經具備了承接、轉移傳統市場的能力。
與禧龍具有同樣眼光的百強國際汽車城,拉動了先鋒路汽車文化一條街。2004年汽車城開業,先鋒路上的汽車產業只有零星幾家,目前已經發展到40餘家。據百強國際汽車城總經理肖佔文介紹,百強是純進口車的集散地,據守東大門,輻射全省。哈東地區的買車人,基本上把這裡當做一個參考點,未來形成三環、四環,地域優勢會更加明顯。
市場,現代經濟建設符號,代表著一個地區的商業文化。現代眼光下的專業市場,成為道外區騰飛的翅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