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東北網11月17日訊 困難群眾春節又有盼頭了。11月14日,記者從市價格調節基金辦公室了解到,2009年1月,他們計劃再動用50萬元價格調節基金,與慈善捐贈等資金一同,開展對低保困難家庭的價格救助活動。
記者了解到,這次價格救助活動與前兩次活動相差不多,仍將對市區低保群眾在米、面、油等基本生活用品方面給予價格救助。據悉,此次包括價調基金等在內,將計劃拿出300萬元對市區約2萬戶低保家庭進行價格救助。
價格調節基金是市政府多渠道籌集,用於穩定與人民生活關系重大的實行市場調節價的副食品等重要商品價格的專項資金。『這是把零散的錢匯聚在一起了。』市價格調節基金辦公室相關負責人說,該基金是從我市住宿、餐飲、廣告、娛樂、印刷、出版發行、洗浴、美容、煙酒批發等各類行業一點一滴征收而來。它主要用於政策性補償、平抑糧油副食品等生活必需品價格異常波動、對困難群體的動態價格救助、支持重要商品儲備以及政府資助和其他調控價格的相關工作。
2006年、2007年和2008年,我市價格調節基金辦公室分別動用30萬元、55萬元和50萬元價格調節基金開展了對困難群眾的價格救助活動。在連續三年的活動中,我市分別有1.2萬戶、1.6萬戶和2萬餘戶困難家庭在春節前享受到了價格救助。
立冬剛過,天氣漸漸轉涼,可77歲的低保戶鄒雲橋往社區跑的次數卻不少,不是問社區有啥活兒,就是問社區組織的哪些義務勞動他可以參加,『享受著政府的低保政策,總想為社會也盡點兒力。』鄒雲橋說。
改革開放30年來,我市民政系統已為像鄒雲橋這樣的弱勢群體建立起了完善的社會救助體系,為『最可愛的人』建立了優撫安置保障體系,為老百姓建立起了重點服務與公眾服務相結合的社會福利體系……這一個個保障體系的建立,織密了一張人民生活的『保障網』,讓老百姓的生活越來越踏實,讓感受陽光溫暖的大家庭成員也用溫暖反哺社會大家庭。
為弱勢群體橕起更大的『保護傘』
從1997年12月開始,我市在全省率先出臺了《牡市城市低保對象救助辦法》,歷經十年,我市的城市低保標准已從最初的月補助90元,受助對象是城市中的『三無』人員,擴展到一般城鄉居民中的困難群眾,並對他們實施了水電、法律援助、教育、醫療救助、價格救助等八項救助。其中,我市的低保標准先後四次提標,目前,市區的低保標准達到月人均218元,月人均補差額為95元(不含各項補貼)。為解決群眾看病難題,建立和完善城鄉醫療救助制度,以重大疾病救助為重點,我市取消了救助的起付線。從2007年開始,為城市低保家庭中無房戶解決了500套廉租住房,還實施了彩虹就學工程,除對低保家庭子女義務教育階段實施教育救助,同時資助低保家庭子女上大學。連續三年,對市區城鄉低保家庭實施『兩節』價格救助工程,從2004年開始,對集中供熱的低保家庭進行取暖補貼,從2006年開始,我市又開始實行了農村低保救助……無論是管年終,還是管終年,我市已為城鄉特困群眾橕起了一張『保護傘』。
優撫安置保障體系越來越人性化
采訪中,一位從事民政工作20多年的『老民政』說,在民政部門工作接觸的多是兩種人,一種是最困難的人——社會弱勢群體;另一種是最可愛的人——優撫對象、傷殘軍人。
『同呼吸,共命運,心連心』,改革開放30年,既是雙擁優撫工作快速發展的30年,也是優撫對象得到更多關愛、獲得更多實惠的30年。幾年來,我市累計支持部隊建設資金3000餘萬元,為部隊送去高科技訓練設備器材,在大中專院校建立了科技擁軍基地,為部隊建設和完善圖書室,對軍人軍屬申請法律援助的案件給予減免優惠,建立了群眾性擁軍優屬活動小組。在落實優撫政策,提高優撫待遇方面,我市先後出臺了多項轉業軍隊乾部、士兵安置政策。就拿解決軍人子女入學問題方面來說,我市規定軍人子女選擇公立托兒所和幼兒園,免收擇園(所)費,入小學、初中和轉學免收擇校費;報考普通高中,比規定的錄取分數線降低30分錄取;報考重點高中,比規定的錄取分數線降低20分。同時,為解決在鄉優撫對象生活難、住房難、醫療難問題,我市先後構築了『安居工程』,『安定工程』、『安康工程』等優撫安置政策,僅安康工程中,全市就有1174人次享受了醫療減免,有128人得到大病醫療救助,救助金額80.7萬元……去年我們加大了退役士兵和優撫工作的政策落實力度,並發放補助資金300餘萬元,全力提高重點優撫對象標准。多年來,我市取得了全國雙擁模范城『五連冠』的佳績,就連省雙擁工作檢查組來我市檢查時都說,我市的雙擁工作有了新發展、新突破、新跨越。
社會福利事業越來越便民惠民
劉福祥是個『垃圾箱裡撿吃的,編織袋子當被蓋』的流浪人員,他雙腿截肢,潰爛流膿,每天只能靠爬行生活……如果不是被市社會福利院的工作人員發現,並為他精心醫治護理,他的生活境遇會很難設想。
改革開放30年來,我市社會福利事業的網絡也在越織越密。就拿社會救助管理站的受助條件來說,30年前的社會救助管理站是個屋頂漏雨,牆壁透風的『叫花子院』,30年後的今天,社會救助管理站不但建起了樓房,還配備了冰櫃、洗衣機、彩電等生活用品和拐杖、擔架和輪椅等救助用品,救助方式也發展到網絡救助和現場救助,為更多的流浪人員雪中送炭。今年以來,我市投資4000餘萬元,正著力把市殯儀服務中心與殯儀館合並搬遷到四道,建成一處集殯儀服務、火化、公墓、喪葬用品消費於一體的第一殯儀館;同時整合海林殯儀館作為第二殯儀館。為給我市孤兒、孤老提供一個更好的生存環境,還將在市區建起一座集養老、康復、孤殘兒童養護、流浪兒童救助等多功能於一體的『社會福利家園』。
一邊是政府聯系百姓的橋梁,一邊是百姓了解政府的窗口。30年來,一張『以民為本、為民解困、為民服務』的民生網越織越密,百姓沐浴在這份陽光裡,感受著溫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