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11月20日訊 齊齊哈爾市克山縣新興村曾是個人均收入不足千元、集體債務200多萬元的窮村。2003年開始,這個村通過組建農機合作社,反租農民土地集中經營,近85%勞動力『洗腳上岸』。到2007年,人均收入達5800元,村集體積累1800萬元,一躍成為全縣經濟增速最快的村。新興村的富庶只是齊齊哈爾市通過土地流轉實現規模經營的一個縮影。
規模經營 7種模式各具特色
作為農業大市,齊齊哈爾市近年深化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加大土地規模經營力度,推進現代農業建設,農業水利化、機械化水平提高,土地產出率、勞動生產率得到長足發展。目前,全市土地流轉面積700多萬畝,其中連片規模經營面積600萬畝,今年全市適度規模經營畝純效益367元,比分散經營高265%。
早在六七年前,齊齊哈爾市部分縣區農民就在自願、有償的原則下,進行了小范圍的土地流轉嘗試。嘗到甜頭的農民從小規模的土地規模經營,發展到後來的成方連片。
今年以來,齊齊哈爾市先後組成5個調研組,圍繞土地承包經營權和土地規模經營開展調研,在全市推廣聯合經營、大戶經營、家庭農場經營、股份合作經營、集體經營、企業經營和場縣共建經營模式。7種經營模式,各具特色,各有所長。家庭農場經營水平高、科技含量大、競爭能力強;股份合作模式特別是農業生產專業合作社,實現了生產全過程的統一,農民的收益與土地的產出緊密連接,可以充分調動農民生產積極性。
通過土地流轉,一大批農村勞動力離開祖祖輩輩耕種的黑土地,走上新的勞動崗位,為致富增收創造了廣闊空間。目前,全市轉移農村勞動力90萬人,佔勞動力總數51.9%。實現勞務收入40.5億元,農民年人均勞務收入1212.6元,同比增長25%。
各顯其能 地裡地外都『生金』
拜泉縣興農鎮進展村實行土地集約經營,今年收成『躥了一大截』,44戶農民成立大型農機合作社,規模經營土地1709畝,從事種植的僅有15人,其餘勞動力外出打工或從事養殖業。
初步統計,合作社土地每畝提高產量20公斤,戶均增收3000元。加上外出打工和畜牧養殖,入社農戶實際增收近萬元。目前,全縣湧現出長春鎮民生村12個方田2900畝集約種植、龍泉鎮繁榮村種田大戶孫文傑經營土地7700畝等一大批典型,全縣土地規模經營面積達到37.9萬畝。
依安縣啟動百萬畝現代農業產業基地建設,歸方連片3000個方120萬畝,50個村實現了四區輪作整村推進。今年,該縣惠民專業合作社畝純效益420元,人均純收入1.2萬元,分別比規模經營前高出1.1倍和2.2倍,全縣糧豆薯總產86萬噸,比去年增加29.4%。
克山縣河北鄉新啟村農民周祥帶領20戶鄉親組建了元祥大豆合作社,經營3700畝土地的同時,還帶動周邊48戶農民1560畝耕地連片種植,實行統一購買農資、統一管理、統一銷售。周祥告訴記者,采取規模經營,可以根據市場需求有針對性發展效益農業,降低了風險,今年他們種植的大豆每畝至少增收50元。
『像周祥這樣的合作社全縣已有880個,』談起規模經營,克山縣農委主任宮長山一臉的興奮。兩年時間,縣裡共拿出1725萬元獎勵土地流轉和農民建立合作社。
效應凸顯 現代農業藍圖初現
土地規模經營,使齊齊哈爾市各縣(市)、區打造出各具特色的產業鏈條,促進了縣域經濟又好又快發展。
甘南縣建立農業科技示范園區,使農產品基地上規模。他們在原縣葵花產業協會基礎上,引導農民通過入股經營方式,組建起甘南縣金橋葵花產業合作社。如今,合作社已發展社員3500戶,葵花年種植面積佔全縣耕地總面積的九分之一。
土地規模經營,促進了齊齊哈爾市現代農業的發展進程。近年來,全市先後組建96個農機作業合作社,全市農業機械總值30.1億元,農機總動力達440萬千瓦,田間綜合機械化程度達到81.8%。土地規模流轉後,養殖業得到迅猛發展,全市養殖業產值達106.4億元,同比增加5.5個百分點。同時,農村經濟結構得到進一步優化,一二三產業比重由2003年的48.6%、23.8%、27.6%變為目前的38.8%、31.9%、29.3%。
土地規模經營,也大大促進了種植業結構調整、農業新科技應用,資金、人力、技術、機械等生產要素得到優化組合,有效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和產出率,促進了糧食增產、農民增收。經測算,全市土地規模經營降低生產成本6000萬元,增加糧食產量3億公斤,僅挖掘土地增產潛力一項可增加農民收入4.5億元。
為全面實施全省千億斤糧食產能工程,齊齊哈爾市作為唯一的現代農業示范市,已提早做好准備,確保明年實現規模經營面積新增300萬畝以上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