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社會萬象  >  民生
搜 索
改革開放30年哈爾濱市發展綜述:城市面貌日新月異
2008-11-26 09:20:36 來源:東北網-哈爾濱日報  作者: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東北網11月26日訊 改革開放30年來,哈爾濱市不斷加大基礎設施建設投資力度,以『經營城市』理念經營城市資產,運用市場化融資手段,挖掘城市資產增值變現潛力,采取BOT模式運作重大建設項目,顯著提昇了城市建設水平和載體功能。

  這樣一組數字見證著城市日新月異的巨大變革:從1978年到2007年累計完成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投資1939.8億元,年均投資額66.9億元,年均增長22.1%。其中1996年到2007年累計完成投資1803.7億元,年均投資額150.3億元,年均增長23.6%。

  路橋建設突飛猛進 路網功能日臻完善

  1978年全市道路總長度為711公裡,僅有橋梁33座,其中鋪裝道路395公裡,鋪裝率僅為55.6%。上世紀80年代重點修建了和平橋、學府橋、通達橋等,打通了埃德蒙頓路、外環北路等斷頭路、卡脖路,這時期建成的全長1565米的松花江公路大橋,成為貫通江南、江北國道乾線的公路交通樞紐。上世紀90年代後確定並實施『兩軸、四環、十射』路網建設,建成了內環路、二環路、放射路,相繼實施了『八路五橋』、『九路九橋』、『五路十橋』等一批重點路橋工程,建成了由哈工大集團總投資全長30.5公裡的機場專用高速路,進一步形成了快速便捷的現代化城市交通網絡格局。近年來,實施了華山路、南勛街、通鄉街、新疆大街等路橋重點工程,完成了漢祥街、林興路等24條街路的道路大中修工程,並啟動或籌建松浦大橋、三環路等重大路橋建設大項目。截至2007年末,全市道路總長度為1531公裡,其中擁有鋪裝道路1351公裡,是1978年的3.4倍,鋪裝道路面積2784萬平方米,是1978年的5.9倍,全市擁有橋梁251座,是1978年的7.6倍。

  公共交通的蓬勃發展,使市民出行方便快捷。改革開放初期,哈爾濱市的公共交通狀況不僅營運車輛少,線路短,結構、運營方式單一,車輛運營效率低下,僅有營運線路41條,長度為717公裡,公共汽、電車644輛。隨著運營方式轉變和道路裡程延長,30年來,公共交通發生了質的變化。80年代以後,哈爾濱市相繼采取通勤車捎腳、開闢小公共汽車線路和聯營線路等方式參與公交運營,有效緩解了乘車難的矛盾,隨著民營公交企業經營的不斷發展,公交線路實現了由國營一統到多元化經營的格局。公交線路隨城區擴大不斷增加和延伸,做到建成一條道路開通一條線路,開發一個新區通達一個新區。到2007年末,全市營運線路達179條,是1978年的4.4倍,線路總長度達3178.8公裡,是1978年的4.4倍。營運車輛不斷增加,車型逐步從普通車輛更新為節能環保的豪華型公交車輛,2007年擁有營運車輛4705輛,是1978年的7.3倍。2007年哈爾濱市采取公交IC卡方式乘車,取代了紙板式月票和優待群體持證乘車的方式。汽車出租業發展迅猛,哈爾濱市出租汽車由1978年的78輛發展到1996年的6443輛,到2007年出租汽車達13224輛,是1996年的2.1倍。


 

  城市綠化長足發展 環境治理成績斐然

  隨著主城區改造和新城區落成,為滿足人們綠色家園的追求,哈爾濱市堅持不懈地實施『綠地工程』,通過合理綠化格局和多種有效途徑,不斷提昇城市綠化水平。自『十五』時期以來,相繼完成中山路、珠江路、經緯街、三大動力路等一、二類主要街路綠化,社區庭院綠化不斷提檔昇級,綠化達標庭院隨處可見。隨著松柏生態園、黛秀湖公園、假日公園等公園落成,公園個數由1978年的9個增加到2007年的33個,並且自2006年起陸續拆牆透綠,還綠於民,公園面積由242萬平方米增加到698萬平方米。

  現在,護樹植樹、種草養花已成為人們慣性綠化行為,特別是連年不斷開展植樹活動,使實有樹木由1978年的357萬株增加到2007年的1177萬株。到2007年末哈爾濱市建成區綠地面積已達9066萬平方米,比1978年增加3348萬平方米,人均公共綠地面積由2.65平方米上昇到6.65平方米,建成區綠化覆蓋率已由18.4%提高到30.6%。『十五』時期以來,哈爾濱市大力度改造治理燃煤鍋爐,拆除污染市區環境的大煙囪,推進以治理空氣污染為重點的『藍天工程』。相繼實施了馬家溝綜合治理、文昌污水處理廠、松花江污水截流及水污染治理等以水污染治理為重點的『碧水工程』。實施了以向陽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場為標志的『潔淨工程』。2007年末市區空氣質量好於和達到二級的天數為306天,市區飲用水水源水質達標率96%,城市污水集中處理率50.52%,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到85%。

  煤氣天然氣供應足 集中供熱迅速擴展

  改革開放初期,哈爾濱市煤氣生產能力僅為6.32萬立方米/日,煤氣管道長度僅為55公裡,城市居民家庭煤氣普及率不足6%。1993年建成投產的哈爾濱—依蘭煤氣工程,使哈爾濱市煤氣生產能力逐步達到2007年末的242萬立方米/日,是1978年的38.3倍,煤氣管道總長度達到2372.7公裡,是1978年的43.1倍,居民家庭煤氣普及率達到85%。城市供熱自2000年起對管網內鍋爐實行並網改造,對部分老樓供暖線路實行分戶改造,相繼實施道裡、西南部、松北新區集中供熱工程和呼蘭利民開發區熱源工程等項目,到2007年集中供熱面積達到1.02億平方米,集中供熱普及率達到63%。

  城市電網昇級換代使供電能力迅速提昇。改革開放前,哈爾濱市供電能力與國民經濟發展不相適應,使哈電網長期處於缺電狀態。1981年國家計委批准新建哈三電廠,裝機容量20萬千瓦兩臺。1988年以後,哈發電廠改建成為供熱電廠,裝機容量由原電廠的3.8萬千瓦增至7.5萬千瓦,新建220千伏等輸變電系統,以220千伏為主網架與省內東、西部電網聯網,使哈電網成為黑龍江電網與東北主網聯網的中樞電網。2007年末,全年城市用電91.4億千瓦時,是1978年的6.6倍,其中城市居民生活用電16.4億千瓦時,是1978年的7.5倍;工業用電44.5億千瓦時,是1978年的4.1倍。城市居民人均用電量為345千瓦時,是1978年的3.4倍。

首頁  上一頁  [1]  [2] 

責任編輯:宋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