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社會萬象  >  民生
搜 索
中東鐵路百年建築群今猶在 八道河子亟待保護
2008-11-26 13:51:31 來源:東北網-黑龍江日報  作者:曾一智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東北網11月26日訊 1897年8月28日,中東鐵路在東寧縣三岔口舉行開工典禮,之後,自東部線綏芬河、西部線滿洲裡起至南部線旅順口止進行鐵路建設的同時也建造了大量公共建築和民用建築,其中大部分都在黑龍江省境內。沿線百年歷史建築見證著沙俄殖民、中蘇共管、日本侵華、人民鐵路等百年歷史風雲,成為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產。

  在距綏芬河10餘公裡的鐵路邊,有5座百年建築完整保留至今。5座建築同為1898年建造,其中的哥薩克騎兵哨所是中東鐵路最早的三個哨所之一,中東鐵路最早的三處哥薩克騎兵哨所現僅存這一處。這裡早先被稱作『八道河子』,現在叫紅花嶺村。這裡的人文價值和建築藝術價值令人感嘆,亟待職能部門保護。

  原哥薩克騎兵哨所。

  日前,記者來到中東鐵路東部線第一站綏芬河,綏芬河市露西亞歷史文化資源研究所人員帶領記者探訪了綏芬河市內依然存在著的與中東鐵路有關的歷史建築,然後驅車離開城區,前往離城10餘公裡鐵路邊的一個名叫紅花嶺村的地方。這裡有5座中東鐵路初創時期的百年建築,兩座花崗岩砌築的原哥薩克騎兵哨所之間,殘存著一道同樣材質的花崗岩石牆,一座廢棄的站捨和站長住宅、石砌的浴池已經變為民宅,其中有兩處已經由房主修繕一新,並復原了精工雕刻的木構太陽間和涼亭。其餘建築現狀也基本完好。

  原車站站長住宅。

  綏芬河市政協委員、市政協提案委員會副主任、綏芬河市露西亞歷史文化資源研究所副所長周艾民向記者介紹:這裡原名八道河子,原為中東鐵路的一個乘降所,位於綏芬河至綏陽(原名小綏芬河)車站之間,火車只在此停靠一分鍾。5座建築同為1898年建造。1899年,中俄居民開始陸續在這裡落戶,形成了村落,名為八道河子,日偽時期更名為紅花嶺村。1934年3月,侵華日軍以此為起點,修築全長93公裡的八道河子至東寧的綏寧線輕便鐵路,作為專門為修築要塞服務的軍事運輸線。1935年3月,日本人將此改名為紅花嶺車站。

  周艾民說,從沙俄修築中東鐵路時期開始,這裡就是屯兵基地,外阿穆爾軍區第三旅的一個團曾駐紮於此。1922年,綏寧鎮守使、中東鐵路護路軍副司令、東北軍獨立第21旅旅長張宗昌的兵營曾在此駐紮。1922年9月以謝米諾夫為首的白衛軍在大潰退時,有俄軍1萬餘人(其中包括兵工廠技術人員),以及近兩千名家屬,從格羅捷克沃入境,來到此地。張宗昌將其私自收留,成立了著名的奉系軍閥的白俄部隊。1929年中東鐵路事件時,綏寧鎮守使趙芷香曾率萬餘兵力集結於此。1937年,關東軍第二國境守備隊(綏芬河)駐紮於此。光復以後,東北民主聯軍也曾在此設兵營。建國後一直到改革開放初期,解放軍的營房也設在這裡。如今,紅花嶺的山溝裡還能見到兵營的遺址。

  由周艾民擔任副主編的《關東軍要塞》一書中記載,這裡曾是侵華日軍在修築東寧、綏芬河、鹿鳴臺、觀月臺四大要塞時的物資集散地,所有的勞工也都在此集結。1941年,松浦組5000多名勞工在國民黨軍官欒景華的帶領下於此地發起暴動,將日本哨兵打死後,大部分人跑到山裡。

  八道河子——紅花嶺村歷經百年風雨,見證百年歷史,歷史文化研究學者呼吁,這裡應根據國務院今年公布並實施的《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保護條例》得到整體保護。

責任編輯:孫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