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 索
金融成龍江經濟發展助推器 創良好環境提服務質量
2008-11-27 10:41:06 來源:東北網-黑龍江日報  作者:李播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東北網11月27日訊 一段時間以來,源自美國的金融危機幾乎席卷全球,它從一個非常視角印證了一個道理:作為現代經濟的核心和助推器,金融運行與經濟發展休戚相關。

  正如人民銀行哈爾濱中心支行行長周逢民所說,作為聯結各行業的『神經系統』,金融發展對一國或地區經濟增長和技術進步具有顯著的正向關系。金融運用得好,就能夠優化資源配置,促進生產力發展。而金融運用不當,就會浪費資源,甚至會產生金融風險和經濟危機,阻礙和破壞生產力的發展。

  放眼龍江,我們要問:經濟與金融是良性互動的嗎?

  金融業亮點頻現

  9月10日,我省首家村鎮銀行--東寧遠東村鎮銀行正式掛牌;9月14日,我省首家外資銀行--韓國國民銀行哈爾濱分行隆重開業;年內,經營小額貸款業務的小額貸款公司也有望在龍江啟航……這一切顯示了近幾年我省金融業發展的新氣象。

  2003年至2007年,在省委、省政府的支持下,我省金融業步履堅實:金融機構在我省投放貸款總量達15025億元,為我省經濟增長提供了有力支橕。

  我省金融業也亮點頻現。金融生態環境明顯改善,目前,除因政策原因導致不良率較高的金融機構外,我省其它銀行機構的不良貸款率平均只有6.3%,與全國平均水平基本持平。在中國社科院組織的全國各省(市、區)金融生態環境評價中,2007年我省排名比2006年上昇了6個位次,哈爾濱市、大慶市還被評為中國優秀金融生態環境城市。銀行業經營實力顯著增強,截至2007年末,全省銀行業金融機構資產總額9285億元,2007年實現利潤45.69億元。資本市場不斷發展:截至2007年末,全省先後有33家公司在境內發行上市和再融資,共募集資金197億元;有10家企業在美國、加拿大、新加坡、香港等市場上市,累計融資約57億元人民幣。地方金融機構改革發展成果顯著:哈爾濱銀行實現了跨省經營;農村信用社深化改革工作成效明顯;全國第一家政策性農業保險公司——陽光農業相互保險公司已成為我省農業保險的重要力量。

  信貸形勢不容樂觀

  縱向自己比,龍江金融可圈可點,金融與經濟實現了共同發展。但放眼全國,橫向和兄弟省份比,我們卻樂不起來:別人跑得更快。近幾年不但全國發達省份金融業發展迅猛,就是我們的近鄰吉林省、遼寧省也跑步前進。更不容忽視的是,龍江金融與經濟共舞中的不和諧音。

  21日,記者在巴彥縣采訪,該縣中小企業局局長王世民告訴記者,巴彥縣今年中小企業發展資金缺口在1.5億元左右,從金融機構貸到850萬元,缺口是大頭。哈市南崗區紅旗滿族鄉資金支持靠農村信用社和哈爾濱銀行,遠遠滿足不了其3億多資金需求,100多家鄉鎮企業只能寄希望於民間借貸。兩個小小的例子反映了一個嚴峻的事實,一些企業尤其是中小企業由於信用和擔保問題,很難從金融機構貸到款。相反有的銀行因找不到好項目,發愁貸款放不出去,每年貸款額度都有剩餘。

  此外,『三農』資金需求量猛增,雖然近幾年金融機構農業貸款投放量總量逐年擴大,但還滿足不了需求。從2005年至今,全省農信社農業貸款累計投放840億元;年初以來,農發行也投放貸款280億元。但是每年的『三農』資金缺口仍很大,僅作為目前我省農村金融主力軍的農村信用社,每年的支農資金缺口就達100億元左右,主要依靠人民銀行再貸款和同業拆借解決。

  還有不樂觀的地方。近年來,在省委、省政府的領導下,我省金融生態環境得到很大改善,但銀行不良貸款率還很高。金融體系建設滯後,與發達省份相比,金融供給不足,金融機構類型少、網點分布不廣泛;資本市場發育遲緩,上市公司數量少、融資規模小。保險業保險密度和保險深度均低於全國平均水平,特別是對農業生產的風險補償能力遠不能滿足實際需要。地方金融機構實力較弱,競爭力不強,制約了對『三農』經濟發展的支持能力。


 

  促金融與經濟互動

  那麼,怎樣纔能促使金融與經濟發展實現良性互動?人民銀行哈爾濱中心支行行長周逢民認為,首先要加快全省金融體系建設,與省委提出的經濟社會更好更快發展要求相適應。要加快營造好寬松而更符合市場規則的經濟環境,吸引更多金融機構來我省設立分支機構,引進先進的經營管理、經營機制和高管人纔,提高全省金融業發展競爭能力和金融服務質量。制定全省金融體系建設發展戰略規劃,加快全國性股份制中資金融機構入駐進程,把哈爾濱建設成為開放型的區域金融中心。

  其次,努力創建良好的信用環境。繼續加大金融生態環境建設工作力度,借鑒江浙成功經驗,由政府設立企業代償基金,企業還貸有困難由政府先行代償,然後由政府采取多種措施回收。降低不良貸款發生率,逐步提高誠信度,恢復金融機構信貸投入信心。政府相關部門應理解商業銀行的困難,充分考慮和解決抵貸資產處理難、損失大的問題,並幫助商業銀行『減負』。

  針對中小企業、農戶擔保難的問題,省農村信用社聯合社辦公室副主任唐春剛則認為,建立適合中小企業及農戶特點的擔保體系,積極構建以集群關系型互助擔保融資模式為主、以商業性和政策性擔保機構為補充的中小企業信用擔保體系,強化並理順擔保機構與金融機構之間『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合作機制。建立中小企業擔保機構風險補償基金,進一步加強對抵押登記等服務機構的管理,建立統一的、完全競爭的評估市場,切實解決資產多頭評估、重復評估問題。建立農村社會信用中介體系,探索建立農村多元化的信用服務形式和便民服務工具,豐富農戶信用擔保方式,暢通對農戶的貸款渠道。

  周逢民認為,要實現經濟和金融良性互動,金融機構還要完善服務,全面提昇服務質量和水平。各銀行機構要以促進地方經濟發展為己任,大力宣傳推介我省近年來經濟社會發展和誠信建設取得的巨大成績,向總行積極爭取政策,獲得更多更大的優惠和授信支持。地方金融機構應盡快更新理念,引進先進的管理方法和經營模式,不斷提高金融服務能力。證券等相關部門應樹立起『抓上市就是抓發展』的意識,鼓勵支持企業加快改制上市步伐,不斷擴大直接融資比重。進一步改進和提昇農村金融服務,創新農村金融組織體系、金融產品,建立補償和保障機制。

[1]  [2]  下一頁  尾頁

責任編輯:孫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