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 索
哈爾濱開發區歷經20年發展成老工業基地改造窗口
2008-11-28 10:52:30 來源:東北網-哈爾濱日報  作者:戴岸松 胡佔富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東北網11月28日訊 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政策招商到環境引商,從『服務高地』到『投資窪地』……歷經20年發展,通過一次次跨越,在廢棄機場上崛起的哈爾濱開發區,已成為軟硬環境一流、產業集聚發展的經濟引擎。

  20年間,百事可樂、康師傅飲品、麥肯食品……一個個國際知名的大企業落戶哈爾濱開發區;20年來,汽車、食品、醫藥、軟件及服務外包……一個個產業集聚發展。截至2007年底,已有30個國家的320家外資企業進入開發區,內聯企業2253家。2007年,全年完成生產總值257.3億元,工業總產值951億元,工業銷售收入973億元,稅收39.4億元,高新技術企業產值752億元。哈爾濱開發區,已經成為拉動本地經濟發展的大馬力發動機。

  啟動 原地起步聚起經濟引擎

  現在的哈爾濱開發區,是由原哈爾濱經濟技術開發區和原哈爾濱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兩個國家級開發區於2001年合並而成的。

  改革開放之初,沿海經濟特區以其獨具的特色和魅力吸引了大批投資者投資建廠,極大促進了中國的技術和經濟發展。1984年,國家提出『可以再增加幾個點』。一時間,爭辦經濟特區的熱潮席卷南方大地。各開發區享受國家給予的優惠政策,給當地經濟發展帶來了前所未有的繁榮。

  南方能辦開發區,哈爾濱也能辦。為此,省、市領導及相關部門多次對先行開發區進行考察,對在哈設立開發區進行論證。1988年,經省政府批准,為實施以科技振興哈爾濱經濟,推進以科技進步為龍頭,改造傳統工農業,提高經濟效益,調整產業結構的發展戰略,哈爾濱高新技術開發區正式成立。1991年,哈爾濱經濟技術開發區成立。隨後,兩個開發區先後晉昇國家級開發區行列。

  當時的兩個開發區,辦公場地是租用的,辦公人員是抽調的。曾任哈高新區宣傳部長的張峰奇介紹,當時,哈爾濱市區有一片廢棄的飛機場,原為軍用的飛行員訓練場。隨著城市發展,考慮到機場影響市民生活而搬遷。這片廢棄的機場,面積大,離市中心近,各項條件都非常適合開發建設。經過詳細論證,兩個開發區先後落戶在這片廢棄荒地上。

  為了讓這片荒地變成經濟集聚發展的中心,哈爾濱高新技術開發區采取了兩步走的策略,即先讓企業原地起步、星羅棋布,同時加快硬件基礎設施建設,聚集企業簇群發展。第一年,只有23家企業成為高新技術開發區的名下企業;到1992年,入區企業達到100多家;1993年,入區企業達到600多家。到1995年,哈高新區迎來了發展高峰,當年的產值、利稅和技工貿總收入三項評價指標,在全國53個開發區中均列前10位。至今,已有3168家企業入駐哈爾濱開發區。


 

  騰飛 八方商企落地生根

  『要想外商來,先往地下埋。』這是開發區人常說的一句話。一個開發區成功與否,硬件基礎設施是先決條件。築巢引鳳先栽林,有了梧桐樹,鳳凰纔會來。經過20年發展,如今的哈爾濱開發區,到處都是寬敞整潔的景觀街路、鱗次櫛比的現代化廠房、優美宜人的綠化環境……處處展現的現代氣息對『一流硬環境』作出了最生動的詮釋。

  哈經開區建設伊始,只是一片荒地,拿什麼來吸引外資?借鑒先行開發區的經驗,他們確立了『統一規劃、分步實施、小塊啟動、滾動發展』的建設方針,把基礎建設作為重中之重,與招商引資同步進行,先地下後地上,以完善的基礎設施吸引投資者。

  大規模基礎設施建設,既需要大量資金,短期又往往看不到回報。開發區人頂著壓力,克服資金籌措上的種種困難,大膽負債建設,平均每年以上億元的投資進行基礎設施建設。日漸完善的基礎設施,引來了越來越多的投資商。第一個港商來了,第一個臺商來了,俄、日、韓、美以及歐洲的客商也紛至沓來……

  在食品工業園,可口可樂、加拿大麥肯食品公司、美國嘉吉普瑞納飼料有限公司等世界500強企業,以及康師傅、統一食品、米旗食品、九三油脂、北大荒米業、北大荒麥業、北大荒肉業、農墾麥芽等23家大型食品加工企業,使哈開發區成為省內名副其實的食品工業龍頭;在機電工業園,集中了強力電機、航飛科技、漢晟工業、哈電表儀器廠、友邦電力等23家機電加工企業;在醫藥工業園,哈藥集團三精制藥、完達山藥業、江氏藥業、宏利膠囊等15家制藥企業樹起了『北藥』大旗;汽車工業園以哈飛、東安為依托,周邊建設了韓國萬都、臺灣龍興、哈飛汽車線束等20家汽車零部件生產企業,已初步形成了汽車配套產業鏈。

  國內外眾多商企雲集而來,越來越多的世界500強企業和大型工業項目在工業集中區落戶,哈爾濱開發區實現了集聚式發展。

  二次創業 打造軟環境『九通一平』

  開發區設立之初,是靠優惠政策和硬件支持吸引投資者的。經過最初10多年開發建設,國家給予經開區、高新區的優惠政策逐步弱化。到2002年初兩區合並時,財政返還等政策已經取消。而此時,全國各地的開發區都已進入實質性市場競爭階段,烽煙四起。現實,要求哈爾濱開發區必須開始『二次創業』——從依靠政策優勢向依靠環境功能優勢轉變。

  為此,開發區管委會領導在兩區合並後抓的第一件事,就是對原有行政審批項目大刪大砍,並抓住機遇,以創建全國一流服務環境為目標,組建了能實現一條龍服務、一站式審批的哈爾濱開發區投資服務中心,並建立了『五個創新』服務體系:

  ———體制創新,淡化審批。2001年底,市委、市政府將能下放的職能下放到開發區,不能下放到開發區的職能則派駐了分支機構。開發區管委會抓住這一機遇,將分散到各部門的審批權力集中起來,組建了投資服務中心,各窗口原來的局、處、科三級審批大都變為一審一核、事後監督;原有的117項審批、審核事項則通過精簡、代辦、改登記或備案,一下子精簡掉91.5%,只保留10項,精簡幅度創下全省之最。

  ———機制創新,強化服務。投資服務中心將各窗口功能進行整合,建立了從企業入門到建設項目、從物流通關到聯合年檢,既自成體系、又相互聯動的『六個服務一條龍』。這其中,許多服務模式都為國內首創。

  ———技術創新,網上辦公。投資服務中心與各職能部門設立點對點專線,通過網上辦公,實現網上諮詢、網上申報、網上審批、網上監控,使企業足不出戶就可實現與窗口工作人員動態交互,輕點鼠標就可辦完所要辦的事。

  ———方法創新,『減』字當頭。繼『一窗辦理、一次辦結、一網審批、一口收費、一次上門』之後,他們又推出『入門零收費』、『審批零距離』、『辦事零等待』、『服務零投訴』,『減』文章創造了無數超出企業預期的服務。


 

  ———效率創新,領先全國。目前,哈開發區的內資項目審批時間已由原來的25個工作日縮短到3個工作小時,外資項目審批時間已由27個工作日縮短到不超過1個工作日,而在外地最快也得兩個小時纔能完成的新設立企業核名,在這裡只需兩三分鍾。這些數字均創下全國之最。

  『服務高地』、『收費窪地』、『電子結算』、『網上年檢』……哈爾濱開發區新招數一個接一個;今天你開工,明天我奠基,一個個大興土木建生產廠房的壯觀場面,出現在哈開發區的工業集中區內。在『一次創業』中打造了『九通一平』硬環境的哈爾濱開發區,在『二次創業』中又營造了『九通一平』軟環境。如今,通過打造親商、富商、聚商的優良經濟發展環境,哈爾濱開發區已日益成為省市招商引資的代表隊、外向型經濟的先導區、老工業基地改造的窗口。

[1]  [2]  [3]  下一頁  尾頁

責任編輯:宋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