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11月28日訊 三十年發展歷程,三十年生活變遷,哈爾濱的城鄉人民共享改革發展不斷創造和積累的社會財富,安居樂業,實惠多多,邁上了幸福生活的大路。
三十年的改革開放探索,三十年的風雨跋涉前行,我們這座城市在陣痛中、在艱難曲折中收獲了累累碩果,積累了成功經驗。如今,站在『努力快發展、全面建小康、振興哈爾濱』新的歷史起點上,哈爾濱將更加堅定勇敢地迎接機遇、直面挑戰,在科學發展觀的指引下,以建設『三個適宜』現代文明城市為目標,以嶄新的姿態創造更加輝煌的業績,奔向更加美好的明天。
社會保障體系逐步完善
自1987年起,哈市實行了退休人員退休費統籌發放制度,開啟了養老保險的路徑,並逐步向失業、工傷、醫療及最低生活保障延展。2007年全市企業參加養老保險116.5萬人,比1987年增加5倍,機關事業參保18.7萬人,農民參加養老保險44.2萬人。1991年開始實施失業保險,2007年全市參加失業保險125.6萬人,比1991年增長66.6%。1996年開始實施工傷保險,2007年參保73.8萬人,比1996年增長9.7倍。2001年開始實施生育保險,2007年參加生育保險57.5萬人。2001年開始實施基本醫療保險,2007年醫療保險參保158.1萬人,比2001年增長2.1倍。2003年開始實施新型農村合作醫療,2007年全市參合農民337萬人,參合率94.1%。1997年起實施了城鄉最低生活保障,2007年全市參加最低生活保障人數31.9萬人,比2000年增長5.8倍。
就業觀念發生根本轉變
人們的就業觀念根本轉變,到國營企業、進入機關事業早已不是唯一選擇,甚至不是第一選擇。自主創新、自謀職業成為就業的基本取向。城鎮就業規模不斷擴大,由1978年的133.2萬人增加到2007年的234.5萬人,增長76.1%。就業渠道不斷拓寬,特別是個體私營經濟、『三資』企業和股份制企業成為吸納就業的主體。個體私營經濟由1999年的42.0萬人增加到2007年的69.1萬人,增長64.4%;『三資』企業由1984年的0.2萬人增加到2007年的1.7萬人,增長7.5倍;股份制企業由1991年的0.2萬人增加到2007年的34.9萬人,增長173.5倍。就業結構逐步優化,三次產業就業人數構成由1978年的4.2??59.4??36.4調整到2007年的3.7??34.6??61.7,第一產業降低0.5個百分點,第二產業下降24.8個百分點,第三產業提高25.3個百分點。
職工工資較大幅度增加
按照國家的部署,機關和事業單位逐步建立了職級、職稱技術工資制,並先後經歷了8次較大的工資調整。企業工資與經濟效益掛鉤,根據效益增長實行浮動工資,部分企業實行年薪工資制。2007年全市城鎮單位在崗職工平均工資22104元,比1978年增長30.1倍,年均增長12.6%;比1996年增長3.7倍,年均增長15.2%。
城鄉人民生活顯著改善
2007年哈爾濱市城市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為12772元,與1978年的327元相比增長38.1倍,年均增幅達到13.5%,人均消費支出為9293.5元,比1978年增長32.6倍,年均增長12.9%。農民人均純收入由1978年的126元增加到5069元,年均增長13.6%,人均生活消費支出達到2888.9元,比1978年增長22.2倍,年均增長11.5%。居住條件得到顯著改善。哈爾濱市城市居民人均居住面積由1978年3.12平方米,增至2007年18.85平方米。農村人均居住面積由1978年的14.3平方米,增至2007年的23平方米,其中人均磚木和鋼筋混凝土結構住房面積佔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