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11月28日訊 省扶貧辦緊緊抓住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的有利契機,圍繞『推動貧困地區經濟更好更快發展』這一主題,深入查找制約我省貧困地區發展的根源,研究制定了『強力推進土地流轉規模經營,大力開展勞動力培訓轉移,突出發展畜牧業和特色產業』促進貧困農民增收的措施,並認真抓好落實,取得了初步成效。
一是加快土地流轉步伐,推進規模經營,拉動貧困農民增收。為節約成本增加效益,調整經濟結構,把農村勞動力從土地中解放出來,轉移到二、三產業中去,同時促進農業產業化進程,拉動貧困農民增收,省扶貧辦采取對土地流轉的貧困戶給予一定數量補貼等措施,鼓勵貧困村農戶以轉包、租賃、入股、轉讓等多種形式實行土地有序流轉,鼓勵種田能手、專業大戶和各類經營主體參與土地規模經營,積極探索各種形式的規模經營模式,結合本地實際發展主導產業、特色產業,引導土地流轉和規模經營向優勢產業集中。目前,全省1500個貧困村已實現土地流轉面積258萬畝,佔土地總面積的13.2%,其中,貧困戶土地流轉面積58.9萬畝,佔貧困戶土地總面積的7.6%;土地流轉貧困戶數2.3萬戶,佔貧困戶總數的4.9%;貧困戶土地流轉參與規模經營收益1.06億元,戶均收入4610元。
二是創新培訓方式,提高培訓效果,增強貧困農民致富能力。面向土地流轉規模化經營的貧困村農民,省扶貧辦采取強化培訓的技術含量、提高培訓補貼標准和實施整村培訓等多種有效措施,積極組織開展多種經營技術和勞動技能培訓,使經過培訓的貧困戶勞動力真正掌握一門技術,實現穩定就業,有效促進了貧困農民實現外轉就業和就地轉移。同時,還大力開展帶頭人培訓和能人培訓,帶領和帶動村民轉移致富;加強對貧困村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的培訓,為推動扶貧開發各項工作提供組織保證。目前,全省已培訓和轉移貧困戶勞動力14萬人,其中外轉就業7.9萬人,就地轉移6.1萬人;完成116個貧困村的手工紡織、特色種養業培訓;完成750個貧困村黨支部書記和2000名創業致富帶頭人的培訓。
三是扶持到戶項目,發展非農產業,促進貧困農民增收。根據我省糧食多、草原面積大、農民有飼養經驗和習慣的實際,省扶貧辦采取對每個貧困戶扶持3000元錢用於購買基礎母畜等有力措施,積極引導農民發展畜牧業。組織引進和改良畜禽品種,進一步調整和優化養殖結構,提高畜禽良種普及率;加快各類養殖專業戶、養殖聯合體和示范小區建設,突出發展規模養殖,實現牧業生產的規模化、專業化、標准化和產業化。同時,鼓勵貧困戶大力發展刺繡業、編織業等產業,因地制宜地發展優勢特色及非農產業。目前,全省共有7.6萬戶貧困戶從事特色產業,其中得到扶持的有5004戶,貧困村發展『三業』生產的收入已佔農民人均收入的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