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黑龍江綜合  >  文衛·體育  >  文衛
搜 索
哈醫大國家973項目實現突破 對心髒猝死防治意義重大
2008-11-29 12:43:31 來源:東北網  作者:陳英雲 喬蕤林 杜筱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東北網11月29日訊 (陳英雲 喬蕤林 記者杜筱)  由哈爾濱醫科大學楊寶峰教授為首席科學家的國家973項目《心力衰竭與惡性心律失常的防治基礎研究》實現新突破,誘發致死性心律失常的基因突變等被發現,將對防治心髒猝死有重要意義。

  記者於今天在哈爾濱醫科大學召開的國家973項目《心力衰竭與惡性心律失常的防治基礎研究》中期總結會議上了解到,由哈爾濱醫科大學楊寶峰教授為首席科學家的,以心力衰竭和惡性心律失常為核心,結合我國心血管疾病發病特點,圍繞病因—機制—防治三方面展開研究的國家973項目《心力衰竭與惡性心律失常的防治基礎研究》從啟動至今已經兩年,項目取得了突出成果,發現了誘發致死性心律失常的基因突變、新的小核?酸調控心衰和心源性猝死的機制,對防治心髒猝死有重要意義,對發展新藥、推動制藥工業的發展將產生深遠的影響。

  據哈爾濱醫科大學校長楊寶峰介紹,我國每年死於心血管疾病人數近300萬,約佔我國人口總死亡率的45%,是"頭號殺手"。其中,心力衰竭患者近千萬,確診後四年病死率仍高達50%。每年心源性猝死病例約60萬,50%心力衰竭患者死於惡性心律失常。針對這種情況,國家973項目《心力衰竭與惡性心律失常的防治基礎研究》選題瞄准心力衰竭和心律失常研究的前沿領域,抓住目前制約我國心髒病治療水平提高的『瓶頸』問題。計劃通過5年聯合攻關,以心力衰竭和惡性心律失常為核心,結合我國心血管疾病發病特點,圍繞病因—機制—防治三方面展開研究。應用臨床病例對照研究探討國人罹患心力衰竭和惡性心律失常的分子遺傳機制,尋找易感基因、致病基因和生物標記物;應用動物模型研究心力衰竭、惡性心律失常以及心力衰竭致猝死的機制,發現新的防治靶點;探討內源性心肌保護的機制與保護策略;發現心力衰竭致猝死危險因子,並結合臨床病例對照對心力衰竭致猝死的危險性進行評估,建立心力衰竭和惡性心律失常早期預警體系並提出乾預策略。

  此次中期總結會議目的是進一步明確項目的研究計劃和目標,調整和優化課題設置、經費和人員配置。北京大學唐朝樞教授、中國醫學科學院杜冠華教授、阜外醫院惠汝太教授等專家參加了今天的會議。會上,楊寶峰教授做了項目整體總結,各子課題負責人分別報告了各自的研究進展。專家組對項目獲得的心率失常和心力衰竭的分子機制研究方面的突出成果給與了高度評價,並為下一步工作提出了建設性的意見和建議,保證本項目的順利進行。

責任編輯:王凌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