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為全面貫徹落實人纔強省戰略和中央、省委關於人纔工作的有關方針政策,培養選拔一大批宣傳文化領域的優秀人纔,為推動我省文化大發展大繁榮提供有力的人纔保證,省委宣傳部決定授予17名老同志『龍江文化建設終身成就獎』,從11月30日起,本網陸續推出17名老同志的先進事跡,在他們身上集中體現了新時期廣大宣傳文化工作者高尚的思想品質、精湛的專業素質和良好的精神風貌。
東北網11月30日訊 題:訪著名紅學專家張錦池教授
記者 顧碩
1950年,由於家庭的變故,張錦池孤身一人在上海生活,他賣過茶葉蛋,當過上鋼工廠的工人。艱苦的環境,使得張錦池對工人、農民有著深厚的感情以及對世態炎涼的敏感,同時也鑄就了張錦池逆境中生存的毅力,為日後成就事業奠定了基礎。
![]() |
張錦池教授接受采訪 |
張錦池簡歷
張錦池,一九三七年二月十六日生,江蘇靖江人。一九六三年畢業於北京大學中文系。同年分配到哈爾濱師范大學中文系作教師,先後講授現當代文學,文藝理論,古代文學。一九七八年晉昇講師,一九八0年破格晉昇副教授,一九八五年晉昇教授。現為博士生導師,中國古代文學學科帶頭人。著有《紅樓十二論》、《中國四大古典小說論稿》、《西游記考論》、《紅樓夢考論》等。
看似『滿腹經綸』卻是『癟肚皮』
張錦池一有時間就看書,一看書就入迷,加之煙癮極大,身體比較糟糕。於是他就戒煙,惜俱有始無終、半途而廢。於是伸出被煙熏成焦黃的手指說,『看見我的手,想到我的肺!』
改革開放前,因歷史問題,他家生活困難,一家三代擠在一間不足十平米的斗室中。一九七九年秋,他借調北京注釋《紅樓夢》,行前,問兒子要啥,爸從北京給你買回來。兒子看他可憐,好酒好肉也不曾吃過一斤,就說,『爸,你太瘦了,多吃點好的,我什麼也不要。』見兒子有如此行事做派,摸著自己的癟肚皮,張錦池沈默不語,呆呆出了半日的神。
![]() |
張錦池教授和他的學生們 |
『金耳環』、『銀耳環』、『銅耳環』之說
張錦池雖是博士生導師,卻堅持給本科生上課。他說,我給本科生上課拿的是"金耳環",是最看家的本事,給研究生上課『金耳環』沒了,用的『銀耳環』、『銅耳環』,所以他的研究生都來聽本科生的課。
張錦池講課很受本科學生的歡迎,他不講大問題,專從小地方入手,讓誰都能聽得懂,而且主要教如何在方法和理論上思考。他的學生說:『張老師為人謙遜、不張揚。雖然年歲已高,可還給本科生上課,而且一站就是3-4個小時,相當令人尊敬。』
治學需要『三力』
張錦池認為,治學要達到高境界、高水平,關鍵是要有『三力』。
第一是眼力。即要有敏銳的學術眼光,看准、選准最值得研究、最有學術價值的問題,不嚼別人嚼過的饅頭,不把寶貴的時間和精力浪費在無謂的勞作上。第二是功力。即發現和選准研究對象後,要有足夠的能力去完成它,否則,就會望洋興嘆,心有餘而力不足。第三是文字表達能力。這是學術研究成果體現的重要一環。
在學者隊伍中,能稱得上大師的鳳毛麟角,堪稱大家的就更少了,張錦池做到了,並站在了治學境界的最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