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12月1日訊 以石油生產加工聞名的大慶市,又將可持續發展的目光盯在了廣袤的土地上——把發展現代農業作為調整區域經濟結構、實現資源型城市可持續發展的重要舉措,加大力度提高糧食綜合生產能力,建設百億斤糧食生產基地;大力發展農牧產品深加工,扶持壯大產業化龍頭項目,引領農民增收。
5.5 %耕地實現10%糧食產能
大慶市現有耕地951萬畝,今年糧食總產32.5億公斤,創歷史新高。為貫徹落實省委、省政府千億斤糧食產能目標,大慶市決定實施『百億斤糧食產能工程規劃』,到2012年將糧食產能提高到50億公斤以上,以全省5.5 %的耕地實現10%的糧食產能。
幾年來,大慶市始終把加強農業基礎建設作為提高糧食產能的重中之重,實施了抗旱保收田、農機合作社、生態環境建設3大工程。形成了較完善的集農業科研、培訓、推廣為一體的農業科技服務體系。實施玉米膜下滴灌工程是大慶市有效利用農業資源,改變農業耕作栽培模式的一場深刻變革,為糧食大幅增產創造了空間。今年推廣的23.2萬畝玉米膜下滴灌,平均畝產1000公斤,比常規玉米增產500公斤,畝純收入近800元。
大慶市算了一筆賬:到2012年,玉米膜下滴灌面積300萬畝實現產量30億公斤,玉米噴灌面積200萬畝實現產量12億公斤;水稻100萬畝產量5.5億公斤;高粱60萬畝產量3億公斤;大豆30萬畝、雜豆50萬畝、谷糜20萬畝實現產量1.5億公斤。糧食總產達到50億公斤以上。
培育龍頭破解『憋糧』難題
展華生化科技有限公司今年建設了兩條生產線,年加工玉米120萬噸,年產玉米淀粉80萬噸,蛋白粉6.4萬噸,胚芽8.4萬噸,纖維飼料27.2萬噸,達產後年可實現產值30億元,上繳稅金近1.5億元。該公司准備用3年時間實現年加工玉米200萬噸,達產後年可實現產值49.7億元,稅金3億元。
大慶市將農牧產品深加工業作為支柱產業重點發展,依托區域資源比較優勢,引進扶持像展華生化這樣的『農字號』加工轉化大項目,市財政每年用於農業產業化扶持專項資金都在千萬元以上。一個個投資規模大、科技含量高、牽動能力強的農業產業化企業頻頻落地,過去的『憋糧』難題得以有效化解。
大慶日月星大豆高新工業園形成了大豆高科技產品深加工上下游『鏈』在一起的項目集群,在大豆蛋白深加工、大豆磷脂開發等大豆深度開發、實現梯次增值方面走在全國前列。工業園帶動發展綠色大豆基地30萬畝,農民年增收億元。項目全部達產後,年可加工大豆20萬噸,實現產值43億元,成為中國最大的大豆精深加工產業基地。
截至目前,大慶市規模以上農產品加工和流通企業已發展到107家,市級以上龍頭企業60家,其中國家、省級龍頭企業24家,培育形成了覆蓋全市、帶動周邊的龍頭企業群體,主導產業都有龍頭企業的拉動,形成了乳、肉、糧油、蔬菜、花卉、中草藥等10個產業鏈條。2007年農業產業化銷售收入實現112億元,連續兩年突破百億元大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