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為全面貫徹落實人纔強省戰略和中央、省委關於人纔工作的有關方針政策,培養選拔一大批宣傳文化領域的優秀人纔,為推動我省文化大發展大繁榮提供有力的人纔保證,省委宣傳部決定授予17名老同志『龍江文化建設終身成就獎』,從11月30日起,本網陸續推出17名老同志的先進事跡,在他們身上集中體現了新時期廣大宣傳文化工作者高尚的思想品質、精湛的專業素質和良好的精神風貌。
東北網12月1日訊 『學術研究是我的全部』 訪省社科院研究員張碧波
東北網記者:楊尚峰
![]() |
張碧波接受記者采訪 |
心系國家民族、教書育人、筆耕不輟。這是對今年78歲,黑龍江省社會科學院研究員張碧波先生從事教育和科研工作50多年的真實寫照。
張碧波1956年從東北師范大學中文系古典文學研究班畢業後,就來到哈爾濱師范大學中文系執教。1985年調入黑龍江省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工作,1960年開始在國內學術界發表的一些論文,在當時產生了較大的影響。
在1977年轉入中國文學史的宏觀研究,並發表過的一系列論文在國內產生了較大影響,對形成、推動和強化當時學術界的宏觀研究思潮,起到了重要作用,張碧波因此成為古代文學宏觀研究方面的代表性學者之一。
1986年張碧波開始主持國家社會科學『七五』重點項目『中國古代北方民族文化史』課題。並克服了由學科轉換等困難,經過十年的艱苦奮斗最終在1996年將這個課題完滿完成。其實在這個課題完成前的1994年,張碧波先生已經離休,但基於對北方民族歷史和文化問題的學術積累,1997年開始轉向對中國東北民族與疆域問題的研究,相繼成立了高句麗研究中心和渤海研究中心,並於2000年開始承擔『東北工程』的國家課題項目。
對於獲得了『龍江文化建設終身成就獎』,他更是謙虛的表示自己做的還很不夠。50多年來,張碧波跨越多個學科研究。在近十年裡,共發表和出版了200多萬字的學術論文和著作,並有近百萬字的書稿尚待出版中。由於患有心腦血管疾病,張碧波的右手握不住筆,所以在患病的2000年以後,所有作品都是他站著完成的,老伴和孩子們都很心疼地勸他不要再寫了。在美國工作的兒子還把他接到那裡讓老父親享清福,可沒住上多長時間張碧波執意要回國,『在美國能看的書太少了。我這個人,一天不看書不搞我的課題研究就渾身不自在,學術研究就是我的全部。』
張碧波,男,1930年生,吉林省懷?縣人,黑龍江省社會科學學院研究員。
1956年畢業於東北師范大學中文系古典文學研究班。1956年執教於哈爾濱師范大學中文系。1985年調入黑龍江省社會科學院研究所,任副所長,同年晉級為研究員。1994年離休。
長期從事中國文學史教學與研究工作,著有《中國文學簡史》、《中國文學史論》等多部專著。1985年以後轉入文化史研究,主持國家社會科學『七五』重點項目『中國古代北方民族文化史』課題,主編並相繼出版了《中國古代北方民族文化史》《民族文化卷》、《專題文化卷》。獲1998年黑龍江省第8次社會科學特等獎,獲2002年第13屆中國圖書獎。
1997年以後轉入中國東北民族與疆域研究,出版了《東北古族古國古文化研究》、《東北民族與疆域論稿》。1993年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