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12月3日訊 這個題目也許讓人有點不明就裡,不過稍加解釋就會明了:據有關部門對全省中小企業融資需求的情況測算,每年全省中小企業的貸款需求約600億元左右,但通過銀行能獲得的貸款只有80億元左右。
600、80,兩個簡單的數字反差巨大,既形象說明中小企業貸款難的范圍之廣,程度之深;也表明,時至今日,長期困擾制約中小企業發展的融資難題並未解決。來自金融機構的有關統計數字印證了這一點。據人民銀行哈爾濱中心支行統計,截至9月末,全省個體及私營企業貸款新增24.5億元;據黑龍江銀監局統計,截至9月末,全省小企業貸款餘額為301.3億元,同期全省金融機構本外幣各類貸款餘額為4730餘億元。從所佔比重也可對中小企業的貸款狀況得出一個大致判斷。
夾縫生存 中小企業舉步維艱
這樣令人沈重的采訪雖然不多,但這樣的事例卻絕非個案。不久前在黑龍江省某縣采訪,當地一位民營企業家告訴記者,他們和哈工大共同研制了一種在國際上技術領先的環保、高效柴油發動機,屬填補國內同行業空白產品。但苦於沒有足夠資金啟動生產,這個好項目眼看著巨大的市場空間和利潤空間,已足足擱置了近10年!
伊春市有80%以上的企業反映流動資金嚴重不足,有50%以上的企業新上項目後,由於缺少流動資金影響投產達產。齊齊哈爾市今年上半年投資超千萬元的67個項目中,仍有20億元的資金缺口。
中小企業貸款難、融資難,這樣的呼聲多年不絕於耳,但究竟難到什麼程度?省中小企業局有關負責人告訴記者,這個數字很難統計,一則范圍太大,各家金融機構統計口徑不一,二則這個需求是彈性的,環境好,發展的願望強,需求可能就大;反之,企業本身的積極性就下來了,需求也相應減少。
改革開放以來,黑龍江省非公有制經濟發生了歷史性巨變,實現了跨越式發展。2007年,全省非公有制經濟實現增加值2841.7億元,佔GDP比重40.2%;實現稅收309億元,佔全省稅收總量的34.7%;實現進出口額138億美元,佔全省進出口總額76%;非公有制企業及個體工商戶已由改革開放初期的5225戶發展到近183.3萬戶,非公有制經濟從業人員已達568.3萬人;全省50%的發明專利、60%以上的新產品開發都源自非公有制企業;全省規模以上民營工業企業達到1994戶,佔全省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總數的67.6%。
相比以中小企業為主的非公經濟的社會貢獻,更反襯出中小企業得到的貸款支持之少。為什麼如此有生命力的中小企業,卻往往不被金融機構看好?
銀企『雙難』貸款難現象根在環境
在中小企業貸款難的另一面,我們也看到了銀行的苦衷與無奈——小企業不良貸款率居高不下。據黑龍江銀監局統計,截至今年6月末,全省小企業不良貸款餘額達130.7億元,不良貸款比例高達41.7%。這樣的結果必然造成銀行惜貸懼貸。另一方面,中小企業的單筆貸款額度一般相對較小,對銀行來說,卻同樣要履行所有的手續,意味著貸款成本上昇,贏利空間縮小,這在客觀上也影響了銀行發展中小企業貸款的積極性。
盡管規模小、收益不穩定、抗風險能力差等,都構成了中小企業貸款難的因素,但信用環境差的總體情況對中小企業貸款的影響無疑是雪上加霜。與全國各省相比,黑龍江省銀行業金融機構不良貸款率高居首位。截至今年6月末,黑龍江省銀行業機構不良貸款餘額1120.9億元,在黑龍江省三次剝離本外幣不良金融資產1171.6億元後,不良率仍達23.9%,居全國第一。這樣的信用環境,使黑龍江省銀行授信額度大打折扣。部分商業銀行總行把黑龍江省列為高風險地區,調低授信額度,甚至上收一些分支銀行的貸款權限。
其實貸款並不是企業融資的惟一途徑,也恰恰是融資渠道過窄,加劇了黑龍江省中小企業的融資難。據省中小企業局問卷調查結果,企業資金來源中,除自有資金外,銀行貸款佔據比重最大,達30.8%;民間借貸為16.7%,而資本市場則為零。
隨著市場經濟的日益發展與完善,直接融資不發達、缺少直接融資手段以及為中小企業貸款提供服務的擔保體系不健全等問題已經日益突顯。
改革創新『雙難』變『雙贏』路在腳下
省中小企業局副局長趙磊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截至2007年底,在黑龍江省有關部門備案的各類中小企業信用擔保機構有42家;同時,近幾年省內民間出資的商業性擔保機構發展很快,使黑龍江省各類中小企業信用擔保機構目前已發展到近80家。如鶴崗市現有各類商業性擔保機構32家,牡丹江市也有26家。這些商業性擔保機構中,以中小企業為服務對象的擔保機構佔大多數,在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擔保難的資金瓶頸方面發揮了積極重要的作用。但也應該承認,擔保機構布局不甚合理,過於集中在中心城市和經濟相對較發達地區,而偏遠市(地)和絕大多數縣(市)幾乎是空白,輻射和服務范圍偏小,同時,擔保機構規模和實力偏小,擔保能力不強,抗風險能力相對較弱等問題,都制約著對中小企業貸款的擔保服務能力。
但看似無解的難題,在當下的一些亮色中也讓我們看到了出路。采訪中,人民銀行哈爾濱中心支行副行長那洪生的一番話給記者留下了深刻印象。他說,『近年來,我行按照總行文件精神,積極引導省內金融機構開展金融產品創新,完善金融服務支持中小企業發展,同時靈活運用貨幣政策工具,拓寬中小企業融資渠道。通過積極向總行爭取優惠政策,黑龍江省中小金融機構再貸款限額從2004年的1億元增加到目前的5億元。有效提高了對中小企業發展的金融支持能力。』
從1億到5億,如此的倍數關系,傳遞出一個強烈信號:解決中小企業貸款難的空間很大。正如省銀行業協會副會長張寶東所說,『中小企業融資難,表面看是小企業信譽差,銀行找不到適合貸款的好企業,同時也有擔保環節薄弱等因素,但歸根結底是體制機制問題。問題體現在企業和銀行雙方。對銀行來說,在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的轉型中,也存在對轉型服務的認識差距與動作的快慢、思路的拓展等各個方面。』
近年來,『金融創新』一詞頻繁出現。伴隨金融創新步伐的不斷加快,一個個為中小企業量身定做的金融產品接連誕生,如省建行的『速貸通』、交通銀行哈爾濱分行的『展業通』、省農發行的『產業化龍頭企業貸款』以及正在全省試點的中小企業商業承兌匯票貼現業務,等等,它們讓中小企業不再求貸無門;與此同時,黑龍江省已經持續搞了3年的中小企業信用登記評價、短期融資債券以及企業『聯戶聯保』等新融資方式的探索與實踐,更讓我們看到了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的美好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