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社會萬象  >  民生
搜 索
哈爾濱市沙發街:一個市場的背影
2008-12-04 10:11:03 來源:東北網-黑龍江日報  作者:陳寶林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東北網12月4日訊 在省城的眾多街路中,透籠街,既不算長,也不算寬,但它在這座城市的商業發展史上卻有著無法撼動的地位。30年前,這條街上先後開辦了透籠農貿、家具、輕工三家專業市場,成為全市最火的商圈。特別是家具市場,名噪全國。

  1981年6月2日,《人民日報》以《一座不要國家投資的工廠》為題,對哈爾濱市的『沙發街』進行了專題報道。時任中共中央總書記的胡耀邦對此文批示:『轉勞動總局,注意研究和推廣』、『不要國家投資的事有的是,只要我們的同志高抬貴手就行了。當然,有的事也要加以扶持。』

  30年過去了,歲月的風雨幾乎洗淨了當年的『沙發街』的痕跡。但是一提起它,許多親歷者仍飽含深情。

  它是改革初期的一塊拓荒田,讓那些萌動中的市場意識得到了施展的空間;它是一塊靠勤勞致富的示范田,堅定了人們走向市場的信念;它更好像是一塊育種田,正是從這條不算寬敞的胡同裡,走出了許許多多的商界英豪,至今仍在市場經濟的大潮中呼風喚雨,引領風騷。

  今天,我們回顧那段風雲歲月,不僅是懷念,更想從中得到一些有益的感悟。

  起步於『八雜市』

  據老人們講,最早的『沙發街』並不在透籠街上,而是在它毗鄰的兆麟街、如今的哈爾濱話劇院門前。

  道裡區透籠街、兆麟街交叉口這一片,屬於哈爾濱的傳統商業中心區,老百姓稱之為『八雜市』。『八雜市』是俄語市場『базал』的諧音,民間翻譯得很『信、達、雅』。

  文革期間,取消了攤販,關閉了自由市場,街頭商業活動一度絕跡。撥亂反正之後,依托原來老市場積累的人氣,街面上的商販悄悄地多起來,主要是清晨的早市。開始的時候,都是賣些米面菜蛋等農貿產品的,後來,不知是誰帶頭把自制的桌椅板凳等家具拿來賣,家具經營活動有了雛形。

  當年在透籠工商所任管理員的王振華回憶說,一些賣小家具的人自發聚攏在透籠街與兆麟街口處經營,越來越多,覆蓋了大半條街面。一般都是早早趕來,都是自制的,像什麼小木桌、『一頭沈』(一種老式家具)、簡易沙發。賣貨的都與木材加工企業或多或少有點聯系,有的是在廠裡上班,有的是工廠子弟,他們有技術,也能搞到原材料。

  王振華說:『一開始還有打擊投擊倒把的說法,每次執法的一出現,這些人把貨扔上推車就跑掉,相當麻溜了。後來政策允許了,我們就開始規范管理。』

  返鄉青年王立財,就是那個時候『入市』的。他回城後無所事事,就跟朋友學會了做簡易沙發的手藝。

  『晚上在家做,用手推車或自行車推到早市上來,交兩塊錢管理費,管市場的在沙發腿上蓋個大紅戳,你就可以賣了。』王立財說,『一件沙發賣百元左右,能賺二三十。那真是一筆很大的收入!』

  隨著交易的商販越來越多,經營的品種日漸豐富,像什麼五斗櫥、梳妝臺、大立櫃,當然了,沙發還是主營產品。而馬路市場的規模不斷擴張,也嚴重阻礙了交通。

  1979年9月,政府對這一帶的商業活動進行了規范,這些經營者被集中至透籠街中段,建成了透籠家具市場。經過不斷的擴建和完善,由一個簡易的露天攤位市場發展成為全市最大的專業化封閉家具市場。


 

  『北京人都來這兒買家具』

  上世紀八十年代初,透籠家具市場風光無限。隨著經營條件的改善,經營規模、產品種類、服務水平也都邁上了一個新臺階。

  王振華介紹,整個市場佔地面積4200平方米,設攤位400餘個,分家具、沙發、日用五金、手工業制品及修配補5個交易區,150餘個品種,日成交額近10萬元。

  沙發款式不斷推陳出新,最開始滿市場賣的都是帶簡易扶手的『火箭式』,後來又流行一陣兒『捷克式』。家具的風格也在變化,組合式家具的出現,替代了老三件,制作工藝也更加精細。

  家住在市場附近的張文勇老人說,當年他常去透籠家具市場逛,各種沙發、家具堆積如山,人們在其間爭相選購,紅火勁兒就不用說了。他兒子結婚時在那裡買了一套布沙發一套組合櫃,一共花了八百多。在當時,到透籠買家具可是相當時髦的消費。

  這時經營模式也發生了變化。有的產銷分開,從生產者那裡接貨,成了專門的經銷商,有的前店後廠。1988年,市民張忠海開辦了一個家具廠,制造出的家具由他的兩個弟弟拉到透籠市場賣。

  『那時市場就是好,趕著做趕著賣,不愁銷!』由透籠起步張忠海積累了資金、經驗,如今他在哈西地區經營著一家『全友家具』商場,代理國內幾十個知名家具品牌。

  除了暢銷省內各地,北京、吉林、遼寧、河北等外省市也有大量用戶前來選購,有自用的,有往回倒賣的。還有外地一些家具作坊,來透籠買配套小件和原材料半成品。

  『那些年,哈爾濱透籠出產的家具已成了一個聞名全國的品牌,它的知名度,絲毫不亞於現在遼寧西柳的服裝、山東壽光的蔬菜!』張文勇老人感嘆道。

  1991年,透籠家具市場被評為國家文明集貿市場。

  退路進廳了,牌子倒了

  分析透籠家具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獨領風騷的原因,王振華認為:一是行業發展較早,在改革開放之初就起步了,搶得了先機,而當時外地家具行業還處於萌芽狀態;二是發展條件得天獨厚,原材料豐富,加工技術相對成熟;三是哈市獨特的家居文化,深受俄羅斯、猶太等文化的影響,東西方文化交融的款式與風格,極具吸引力。

  可以說,是天時地利,造就了透籠家具的這個紅極一時的品牌,也帶動了龍江家具制造業的整體發展和壯大。上世紀九十年代中期,黑龍江省伊春的『光明』、齊齊哈爾『華鶴』等家具生產企業在全國同行業中處於領先地位,與其他兩家外省企業被譽為家具界的『三光一華』。

  然而,1995年哈爾濱市馬路市場實施退路進廳,透籠家具市場搬遷至曼哈頓商廈,自此結束了佔道經營歷史,一個積淀了十幾年的知名品牌也轟然倒地。

  這年秋天,根據市政府的統一規劃,透籠家具業戶全部『退路進廳』,進入旁邊新建成的曼哈頓商廈。對此,業主們抵觸情緒很大,一是因為在外面經營慣了,不願意離開這塊福地,再就是認為進廳經營收費太高,一個月的費用相當於原來一年的費用。還有一個原因,就是業主們覺得新商廈是一個綜合商場,在營銷家具方面缺乏號召力。

  透籠家具沒了,變成了曼哈頓。其後的十餘年中,許多人相繼離開。如今,他們正在哈市紅旗、新吉、名流等大型專業家具市場中繼續打拼。『透籠家具的老戶』,在這裡成了一些業主引以為榮的資歷。

  王振華說,表面上看,是退路進廳,導致透籠沒落,實際上,隱患早已埋下了。經過一段時間的高速擴張後,透籠家具漸顯頹勢。主要表現在市場硬件設施不完善,大棚子結構不保溫、不防塵,影響經營;工藝方面守舊,仍滿足於厚重、粗大的原木類家具,開裂、掉漆等現象突出,隨著人造板的大量使用,龍江家具喪失優勢;政策扶持不夠,基本屬於自發狀態,在生產用地、用電、稅收等方面缺少系統的產業扶持措施。

  另外,退路進廳無可厚非,但有關方面沒有重視多年積淀的『透籠家具』品牌價值與人氣,並有效地保護下來,不能不說是一個失誤。在這種情況下,許多有遠見的業主開始出走,南下北京、陝西、河北等地,流失人數佔總數的一成左右。

  最耐人尋味的是,上世紀九十年代末期,大量的南方家具開始北上,其中一些制造商就是當年透籠的出走者。

  業內人士介紹,雖然近些年黑龍江省家具市場發展很快,但有影響力的龍江品牌卻是鳳毛麟角,目前市場上經銷的家具中近90%是南方產品。

  曾經在國內家具行業風光一時的『透籠時代』,如今留在人們印象中的,卻是一個蹣跚遠去的背影。


 

  黑龍江家具逆勢而上

  上半年全省完成家具產量同比增長25.8%

  『在市場競爭日益激烈的情況下,黑龍江省家具行業依舊保持著平穩、快速增長的發展態勢。』黑龍江省家具協會會長趙國奇日前透露。

  據黑龍江省統計局統計,上半年全省全行業完成家具產量161.4萬件,同比增長25.8%。這主要源於國內市場需求比往年有所增長、出口呈上幅態勢等原因。特別是,金屬家具是出口產品中增幅較快的品類,黑龍江去年即出口金屬家具0.7萬件,增長28倍,從全國來看金屬家具出口態勢也屬較快並呈上昇趨勢。

  據了解,黑龍江省家具行業目前擁有規模以上家具企業1000多家,從業人數8萬人,家具產地主要集中在哈爾濱、齊齊哈爾、伊春、大慶、牡丹江、七臺河等地區。黑龍江家具主要以生產實木家具為主,對於木材來說,黑龍江家具企業有著其自身的優勢。自產和進口木材的便利讓黑龍江省家具產品價格佔據了一定的優勢,從而使純實木家具的產量不斷增長。據2008年7月24日《天天家具網》

  上個世紀八十年代的透籠街市場。

  前店後廠,自產自銷。

  上個世紀八十年代,電鍍腿的小凳子是時髦的家具。

  透籠家具市場的背影留在人們的記憶中。圖片由原透籠工商所管理員王振華提供。

  如今的家具市場不斷推陳出新。高明攝

  

[1]  [2]  [3]  下一頁  尾頁

責任編輯:孫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