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12月5日訊 有人曾問:哈爾濱大冬會能不能贏利?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讓我們先看一看北京奧運會的『流水賬』。
除了奧運會市場開發收益外,北京奧運會預算收入中的約50%由國際奧委會撥給,1/10來自門票和紀念品收入,國際奧委會贊助商提供約2億至3億美元。最後能否贏利呢?
『北京奧組委贏利1600萬美元的目標完全可以實現。』執行副主席蔣效愚說,『但這絕對不是說北京辦一個奧運會,就只能掙1600萬美元。這不是同一個概念,因為企業的收益、政府的收益、社會的更大范圍的收益都沒有統計在組委會的賬上。』
北京奧運會組委會在申辦時候就有一個預算,收入16.25億美元,支出16.09億美元,盈餘1600萬美元。經過財務預算調整後,安保與公共衛生等相應增加一些,預計市場開發收入將比原來的預測有一個較大幅度的增長,依然能夠確保『略有盈餘』。
奧運會能不能掙錢,如果主要是指組委會的收支,那只是運動會經濟中的一部分。人們通常所說的2800億元的奧運經濟大蛋糕,大部分屬於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的費用。而組委會的經費主要用於奧運會的組織運營。北京奧運會能不能掙錢,對組委會來說,重點是要做好奧組委的市場開發工作。
奧運經濟既是注意力經濟,又是品牌經濟。奧運會為一些企業樹立良好的形象,為自己的品牌走向世界提供了難得的機遇與舞臺。自2003年9月1日奧運會《市場開發計劃》啟動以來,中國銀行等10家已簽約成為北京2008年奧運會合作伙伴,UPS公司等6家企業已經成為北京奧運會的贊助商。外界認為,北京奧運會的合作伙伴贊助金額甚至大大超過了國際奧委會的全球合作伙伴的贊助金額。
大冬會不能與奧運會同日而語,在資金籌集上遇到很大困難。首先,國際大體聯不負責劃撥任何經費,而北京奧運會的預算50%是國際奧委會劃撥的。其次,大冬會的規模、影響力畢竟不能與奧運會相提並論,這對市場開發工作帶來一定困難。盡管如此,大冬會組委會市場開發工作卻『柳暗花明又一村』,大慶石油成為特殊合作伙伴;黑龍江移動通訊公司、海航等多家企業成為合作伙伴。究竟獲得多少資金?目前尚在保密階段,記者不便刨根問底。
再看大冬會組委會所花出的錢。大冬會基礎設施建設規劃共46個項目,主要包括比賽設施、基礎設施和接待設施三部分,規劃總投資25.4億元。其中:競技設施30項,投資49441萬元;基礎設施12項,投資128464萬元;接待設施4項,投資75544萬元。另外,雅旺斯集團投資3.2億元,興建了亞布力國際會展中心;新濠集團投巨資建設了兩個五星級酒店和一個國內獨一無二的山頂五星級精品酒店等。
哈爾濱在整治城市環境戰役中投入大量資金,集中美化亮化了松花江公路大橋和廣場附近建築物;秋林商業圈煥然一新,建設街步行街被彩燈照亮。還有美化小區庭院,初冬補種樹苗等,使冰城更加亮麗。
哈爾濱大冬會究竟是掙還是賠呢?現在還不能妄下結論。北京奧運經濟研究會會長魏紀中說得好:對我們這樣一個經濟轉型中的大國來說,更應該算經濟長遠發展的大賬。體育和經濟相通,不只意味著商業上的利益,奧運經濟的得失也不僅僅是主辦方在一屆奧運會上的賺與賠。更重要的是,一個國家的整體經濟能夠在奧運會後獲得持續健康的發展,只有這樣纔能算得上是一屆真正完美的奧運會。
因此,哈爾濱大冬會究竟能掙多少錢,我們不能僅僅盯著組委會收支,還要看到整個大冬會經濟對哈爾濱乃至全省經濟發展的拉動,這或許是哈爾濱大冬會最大亮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