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黑龍江綜合  >  科教·就業  >  科教
搜 索
哈工大打造具有特色的研究型大學創新人纔培養模式
2008-12-05 15:17:06 來源:東北網  作者:閆明星 朱丹鈺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東北網12月5日訊 (閆明星 記者 朱丹鈺)  近年來,哈工大學生科技創新成果顯著:在美國數學建模競賽中獲獎86項、全國大學生電子競賽中獲獎23項、全國大學生機械創新設計大賽中獲獎7項、國際大學生程序設計大賽中獲獎12項、全國大學生機器人足球錦標賽中獲獎29項……

  哈工大學子取得如此豐碩的成果的秘密在哪裡呢?哈工大校長王樹國說:『這些得益於哈工大獨特的人纔培養模式。經過多年探索,哈工大已形成了一套以大學不同階段不同培養重心的階梯式教育為縱坐標,以貫穿始終的課內教育與課外培養為橫坐標,以創新教育為核心,多元化培養為手段,質量監督為保障,素質培養和個性發展為目標,形成了具有哈工大特色的研究型大學創新人纔培養模式。』

  全方位監控教學質量不斷深化教學改革

  經過多年的研究與實踐,哈工大建立並完善了教學督導、學生評教、教與學聯絡委員會、教師培訓、院系教學工作狀態評價五位一體的教學質量管理與監控體系,該體系在保障教學質量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效。

  2007年,該校出臺了《哈爾濱工業大學本科課堂教學准入條例》,所有擬新開課教師在開課前必須通過試講,為該課程主講教師助課滿一學期,再經認證專家組認證通過,獲得由教務處頒發的《哈爾濱工業大學本科主講教師授課資格證書》後纔能正式授課。

  在全方位監控教學質量的同時,哈工大不斷深化教學改革。2003年,學校成立了基礎學部,一年級新生全部由基礎學部統一管理。在基礎學部,每個小班都配備班主任、研究生班主任助理,還有自己的專用教室。外國語學院06級學生薛娜到了大二又念了經濟與工商管理專業作第二學位,是基礎學部教學模式的受益者之一,她說:『基礎學部的學習以公共基礎課為主,在打牢基礎的同時,對大二開始修雙學位幾乎沒有影響。』

  導師制貫穿學生培養全過程

  『人是我們工作的中心,在學校建設、教學工作中,人纔培養、隊伍建設是第一位的,人的水平決定了工作、事業的水平。』哈工大副校長周玉教授道出了人纔培養中師資隊伍的重要性。

  在大多數人的印象中,『導師』這一概念通常是和博士生、碩士生聯系在一起的。而如今,導師正在逐漸貫穿哈工大學生全程培養過程中。哈工大通過導師制使教師既當學生的業務導師,又當學生的德育導師。導師配備采取雙向選擇,學生申報、教師選擇,結果要公示,得到了院系和教師的積極呼應。自從1988年航天學院在一年級新生中試行過本科導師制以來,目前本科生導師制已在哈工大的各個院系相繼推開。

  能源學院教授於達任給自己的每個學生都設計了一本厚厚的『培養檔案』,開篇就是素質測評,其中思想素質就細分了11條。他說:『通過這樣的分析,學生內在的優點弱點都挖掘出來,教師可以跟蹤教育,也給了學生一個自我分析的框架。』環境科學與工程系實行雙導師制,即每個班級都設立一位班主任和一位專業指導教師,系主任馬放教授還把自己北師大心理學系畢業的夫人發動起來,擔當學生的『生活導師』、『問題專家』。

  全國見義勇為大學生、從松花江冰窟中勇救兩名落水兒童的劉峰和何曉波同學就是這一育人模式的受益者。劉峰說:『我們復合材料專業大一就配備了導師,大三就進入實驗室。導師每周三都召集開會。在這樣的環境裡,有目標、有動力,感覺特別長見識。有的學術問題我們不懂,但是能激發對專業的興趣和熱愛。』


 

  開展創新性實踐教學造就學生一身真功夫

  『學生的創新能力不是教出來的,也不是學出來的,而是練出來的。』這就是哈工大人的教育理念。自20世紀90年代起,哈工大化學、物理等實驗室在國內較早實行開放式實驗教學,學生可在網上預約實驗,自主安排實驗時間。

  1997年,哈工大力學、數學、機械基礎3個國家工科基礎課程教學基地建設啟動,在國內首次開設了力學、機械基礎教學基地的許多實驗,而數學基地是我國最早開始實驗課的數學專業之一。 1999年建立國家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基地;先後投資近6000萬元對實驗室進行建設,改變了『小而全』的實驗室模式,建設了一批上規模上水平的現代實驗室。全國大學生機械創新設計大賽一等獎獲得者、機電學院學生向瑞說:『通過參加科技創新,不僅實踐能力得到鍛煉,而且學會了團隊精神。』

  2000年以來,學校提供專門的『創新基金』支持,規定所有科技創新活動由學校提供實驗條件,學生可自我擬題。『十五』以來,哈工大建設了14個科技創新開放基地。目前已有近兩萬人次參加科技創新活動,立項1000餘項。

  社會主義大學要有一流的育人質量

  哈工大黨委書記王樹權說,建設一流大學,不僅要有一流的教學和科研,更要有一流的育人質量,這是社會主義大學的根本。

  2005年秋季學期開始,哈工大比教育部規定的時間提前一年,率先啟動『新四門』 (《中國近現代史綱要》、《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概論》、《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改革工作,由傳統的灌輸式向研究型教學的轉變,案例教學、社會實踐、師生互動研討等教學方法得到全面推廣。航天學院學生卜靜潔說:『課改後,換成我們自己去體驗、去演繹,起到了自我教育的效果。』

  哈工大不僅注重學生理論學習,更注重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哈工大校園活躍著近30支志願服務組織,全校注冊志願者近5000人,年參與志願服務同學超過1萬人次,年均服務時間超過7萬小時。志願服務精神正日益成為哈工大學生社會責任感的重要體現。

  2008年,哈工大又將有2034名畢業生奔赴國防戰線,其中研究生1211名。百年樹人,任重道遠,哈工大在努力向國際一流大學邁進的同時,與時俱進,開拓創新,打造具有特色的研究型大學創新人纔培養模式,為國家和社會輸送了一批又一批棟梁之纔。

[1]  [2]  下一頁  尾頁

責任編輯:隋洪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