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12月11日訊 (商艷凱 記者 朱丹鈺) 12月10日,第24屆世界大學生冬季運動會聖火成功點燃,哈工大全體師生用奇思妙想和團結協作為世界奉獻了一次不同以往歷屆的火種采集儀式。
火種采集方案是如何出臺的?
2007年8月27日,哈爾濱工業大學接到第24屆世界大學生冬季運動會組委會下發的在該校進行火種采集的通知後,學校成立了以校黨委書記王樹權和校長王樹國為主任,校黨委副書記崔國蘭等為常務副主任,以航天學院、機電學院、理學院、電氣學院為核心,相關職能部處廣泛參與的哈爾濱工業大學火種采集儀式工作委員會。
第二天,哈工大就開始面向全校師生征集大冬會火種的采集方案,全體師生都以東道主的激動心情參與到方案征集活動中,截止到當年的11月份共征集火種采集方案7類54種。經過聘請相關專家審核論證,最終確定初步方案,就是將火箭發射產生的尾火收集起來,作為大冬會的聖火。這種采集方式有三種寓意:大冬之火、青春之火和科技之火。
經過幾十次的論證和討論,考慮到采集儀式的新穎性、觀賞性和科技含量,哈工大又進一步完善了聖火采集方案,並經過上百次的試驗驗證,最終確定了現在的方案:兩種機器人來控制火箭昇空並采集尾火。
火種采集的三大亮點
誕生於2007年的微聲爬壁機器人是哈工大自主研發的高科技機器人。這種機器人用無線遙控操作,遠程控制距離可以達到100m,自動吸附於垂直表面並快速移動,能夠完成很多人工操作危險的任務,主要應用於反恐偵查領域。爬壁機器人利用負壓發生器和負壓槍來實現在陡峭的壁上吸附這一過程。在它的底部有兩組輪,用來移動和轉彎。爬壁機器人每分鍾可以爬到10米以上的地方,相當於三層樓的高度。在爬樓的過程中負載量在2.5公斤到3公斤。應用於火種采集中的爬壁機器人搭載著大冬會吉祥物『冬冬』,由牆板底部爬到機器人靈巧手附近,向其發出發射火箭的指示。
HIT/DLR機器人靈巧手是中國正在發展中的智能太空機器人的關鍵技術部件之一,它廣泛地應用在各種惡劣危險的環境中進行復雜作業。哈工大機器人研究所自1999年起開始研制靈巧手,先後研制成功了HIT-1型、HIT/DLR I型及HIT/DLR II型等,目前研究水平處於國際領先位置。於2008年研制成功的HIT/DLR II仿人靈巧手具有5個手指和接近於人類的位置、力/力矩、溫度等多種感知,在外形尺寸、重量、自由度配置、通訊接口、操作靈活性等方面都有了顯著提高。在火種采集中,靈巧手接到爬壁機器人的指令後,按動火箭仿真模型發射按鈕。
MR-05模型火箭是我國長二丙運載火箭按照1:35縮比仿真制作的模型火箭。箭體直徑90mm,總長970mm,尾翼裝模型火箭發動機,飛行高度約100m。箭體內裝有回收降落傘,可以安全回收。發射火箭模型最能體現中國科技水平的進步,最能反映哈工大為祖國國防和人類航天事業做出巨大貢獻,同時也能體現中國大學科研力量的蓬勃發展。作為整個火種采集的最後一步,火箭仿真模型接到靈巧手指令後,發射昇空。
誰來為火種采集保駕護航?
提起為火種采集保駕護航的集體和個人,不能不提的是火箭技術組的師生和大批志願者們。
火箭技術組承擔著火箭模型發射任務,這是聖火能否成功點燃的關鍵環節,不容出現任何差錯。據火箭技術組的技術顧問郭繼峰博士介紹,籌備期間,技術組提出、討論了多組實施方案,對每種方案的可行性和成功性進行了深入分析。為了確保萬無一失,技術組由航天學院輔導員張旭帶領赴西安深入調研相關技術。
而火箭技術組的大部分學生都來自航天學院航模協會。該協會成立於1990年,至今有18年的歷史,曾多次參加過全國航空模型錦標賽、黑龍江省大學生無人機比賽等大型賽事。在前不久慶祝『神七』和哈工大小衛星成功發射的航模表演也有他們的身影。這次大冬會點火所用的全部火箭模型都是同學們利用課餘時間進行組裝,並經過不下五次模擬發射試驗,從而保證了最後的點火成功。
在火種采集現場還活躍著一批頭戴小紅帽的志願者。這150名志願者大多都是研究生,他們都是自願報名參加火種采集現場服務工作的,主要負責引導觀眾入場、維持現場秩序等工作。這些看似簡單的工作卻保障了火種采集的順利進行。
而火種采集結束後到大冬會召開期間,還將有越來越多的志願者服務在各個平凡的工作崗位上。在今年上半年大冬會志願者前期報名中,哈工大學生報名人數超過2000人。這種熱情將隨著志願者招募工作的啟動不斷高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