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社會萬象  >  民生
搜 索
北國幾度稻花香——記『北大荒水稻之父』徐一戎
2008-12-18 16:27:37 來源:東北網-黑龍江日報  作者:井洋 徐明輝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東北網12月18日訊 有人統計,從1984年至今,黑龍江墾區改造了1000多畝低窪易澇低產田,徹底打破了麥豆一統天下的種植業格局,實現了種植業結構的戰略性調整。墾區的水稻種植面積由1984年前的21.6萬畝,發展到現在的1500多萬畝,水稻單產、總產分別由159.7公斤、0.4億公斤提高到2007年的531.5公斤、79.7億公斤,水稻總產已佔墾區糧食總產的56.4%。這些了不起的成績中,離不開一位老農業科技工作者孜孜以求的努力,他就是被稱為『北大荒水稻之父』的徐一戎。

  首創紀錄實現寒地水稻直播畝產千斤

  農業、莊稼、水稻,傾注了徐一戎半個多世紀的汗水、激情、夢想、榮譽。然而,真正讓他如魚得水的還是改革開放這三十年。1974年,徐一戎被摘掉戴在頭上多年的右派帽子,重返水稻科研第一線時,已年滿50周歲。正是在人生半百的起點上,他開始了向寒地水稻進取的挑戰。

  1978年,重返農墾科學院水稻研究所不久的徐一戎,是在自己的水稻試驗田裡,伸開雙臂,擁抱『科學的春天』。此時,他正全身心撲在農業部下達的寒地水稻直播高產和防御低溫冷害技術的試驗。邁入55歲門檻的徐一戎煥發了生命的青春、事業的青春。

  進行北大荒寒地水稻第一代品種的研究,徐一戎的實驗室是廣疇的『品種資源小區』,這裡播下的730多個品種材料,每個品種佔據一米長的壟。730多條壟溝種下了徐一戎花費6年多時間,遍訪吉林、遼寧、內蒙古水稻研究機構收集來的品種。

  為了准確及時地觀察每一個品種長勢長相變化,需長時間泡在水田中,熾熱的陽光剝掉了他身上一層又一層皮。但整地、播種、施肥、灌水、除草、滅蟲、收獲,從頭到尾他一項不落。他做調查、記錄、收集、整理的筆記摞了一人高。

  徐一戎選擇出20多個有希望的品種進行耐冷性試驗。他深知,水稻是喜溫、敏感性作物,一次低溫就可能是一次滅頂之災。徐一戎在此前的近20年觀察研究中發現,進入孕穗期間,如果連續出現17℃以下的低溫,水稻就會遭受低溫冷害大幅減產。為了掌握第一手材料,他將秧苗栽在60多個花盆、10多個木槽裡,放在經過處理的畦池中,用井水考驗耐冷性能,從中篩選適宜北大荒的耐冷品種。同時,徐一戎采用調控手段,讓分?期提早,讓長穗期提前錯過低溫段。這一措施很快成了寒地水稻栽培的常規措施。

  經過三年、1000多個日以繼夜的不懈努力,在8畝試驗田中,徐一戎使用合江19號品種,創造了直播水稻畝產千斤的紀錄。制約寒地水稻種植的瓶頸難題解開了。

  1980年,徐一戎承擔的寒地水稻直播高產栽培課題獲農墾部科技成果二等獎。1983年,支橕寒地直播的配套技術,徐一戎立項的寒地水稻計劃栽培防御冷害技術研究,獲農業部科技進步二等獎。禁區被突破,寒地水稻同小麥、大豆一樣走進了主栽作物的行列。人們說,這是北大荒種植史上的一場革命。

  否定自己改寫墾區寒地水稻種植歷史

  不論是在黑龍江省水稻種植技術上,還是在徐一戎的人生坐標系上,藤原長作,一個日本人的名字都無法湮沒。

  1981年,被日本農林部門譽為『水稻王』的藤原長作為了彌補當年侵略中國的罪過,遠涉重洋身背稻種來到了方正縣,把『旱育稀植』技術毫無保留地移植到了中國的土地上。

  徐一戎跑到方正縣請教藤原長作,徐一戎日語功底深厚,與藤原交流毫無障礙。經過多次調研對比,徐一戎果斷地否定自己的旱育直播技術,堅信要大面積高產只有走旱育稀植之路。當時的學術界還殘存著抱殘守缺、固步自封的文革餘毒,徐一戎否定自己的治學態度讓同行欽佩不已。

  1985年成為墾區水稻種植的轉折年。在決策層的支持下,旱育稀植列入了當年的承包合同。可是扣大棚、築秧臺、購秧盤,畝投入需要100多元,習慣了傳統直播方式的種植戶看不准的,誰都捨不得大投入。

  旱育不旱,稀植不稀,秧苗不壯,栽培失時,產量不高,關鍵性技術不到位。面對這項新技術大面積鋪開遇到的阻力,徐一戎探索旱育稀植技術的規范化,操作標准的量化。一場『旱改水』的戰役在千裡北大荒全線鋪開。徐一戎往來於80多個國有農場間,教剛剛學種水田的職工育苗、扣棚、作苗床、插秧、曬水……

  為了讓農民更快地掌握種稻技巧,徐一戎精心編制了寒地水稻的栽培圖和模式圖。在這些圖歷中,分?期、生育轉換期、長穗期段落清晰。每個時期的葉片伸長、組織分化、減數分裂一目了然。株高、葉長、莖數全部量化。相關的晾田、調水、增溫、加肥措施簡潔實用。

  給稻農講課,他總是用最質朴的語言,將高深復雜的理論講得通俗易懂。有一次,他在講葉齡診斷技術時說:『這技術靠的是觀察,就說我吧,具體多大歲數,你們可能看不准確,但總不能猜20歲吧!』臺下出現了笑聲,他趁勢接著講:『水稻葉子也是這樣。把葉齡模式「吃」到腦子裡去,水稻咋種都有理!這葉子長得好壞,主要看上數第三片葉,那是功能葉片,就像一家子中的當家人。』徐一戎把在農業大學上的高等課程變成了看圖識字課。

  現在,旱育稀植『三化』(旱育秧田規范化、旱育壯苗模式化、本田管理葉齡指標計劃化)栽培生產技術的大面積推廣應用,打破了40多年麥豆一統天下的種植業格局,改造利用了1000多萬畝窪澇低產田,自1999年起黑龍江墾區依靠水稻增產年均增加效益30~50億元,揭開了中國寒地稻業的新一頁。徐一戎創造的寒地水稻旱育稀植『三化』栽培技術,填補了國內寒地水稻空白,達到了國內領先水平,獲全國農牧漁業豐收計劃一等獎、黑龍江省省長特別獎。

責任編輯:孫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