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12月22日訊 (商艷凱 記者 朱丹鈺) 一項由哈工大專家歷經10多年研制並得到大規模應用的新技術日前引起了國家有關部門的重視——住房與城鄉建設部派出以總工程師王鐵宏為首的專家組專程到該校開展調研。名為『配筋砌塊砌體?體體系』的這項新技術以『節能環保兼具抗震性』為特色,整體技術水平處於國際領先,成功解決了建築工程領域困擾多年的老大難問題。
自古以來,中國人都是用燒結制品即所謂的『秦磚漢瓦』建設低層住宅,這帶來的是土地等資源的大量消耗。隨著經濟和社會的發展,中國也開始大規模地建設中高層房屋,采用的大多是現澆鋼筋混凝土結構,由此而產生的『不良反應』大大抵消了中國人引以為豪的『水泥產量、鋼產量躍昇世界第一』。作為國家的支柱產業之一,據統計,2007年全國住宅施工面積達到23.89億平方米的總量。在面對如此巨大的需求時,如何用更少的資金、資源和能源投入,建設更安全的住房,是體現建築技術水平的關鍵科學問題。
哈工大專家研發出配筋砌塊短肢砌體剪力牆用來建造多層和中高層房屋,成功破解了這一難題。以多層房屋建造為例,應用該技術後可以達到『不增加工程造價、不增加模板使用量,增加建築有效使用面積5%以上、無筋砌體改為配筋砌體大大增加結構的安全性,節省工時、節省土地』,完全符合國家『四節一環保』的政策要求。而應用該技術建設中高層房屋,可節省工程總造價10%-18%、節省建築用鋼量30%~40%、節省模板使用量40%-50%、節省牆面抹灰30%,同時可以增加使用面積3%~5%,提高施工速度20%~25%。
該體系所用建材主要是由工廠預制生產的承重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塊、專用砂漿、灌芯混凝土和鋼筋。與傳統『秦磚漢瓦』相比,生產混凝土砌塊平均能耗節省54%;與現澆等體積混凝土相比,節水10%?15%,節省水泥7%?10%,節省石材30%?35%,砂用石屑或廢料代替,節省70%?80%;減少廢氣排放量30%~50%。
哈工大專家經過多次高強度的抗震性能試驗證明,相比已有結構,該體系在房屋抗震性這一指標上同樣具有優越性。
這一牆體體系的原理是:預制的混凝土砌塊采用砌築工藝砌成,豎向和水平都預留孔洞的牆體,並在砌築時按設計要求布置水平鋼筋,砌築完成後,將孔洞內殘留砂漿由牆下清灰孔清除,豎向鋼筋自牆頂向孔洞內插入,經綁紮固定,用混凝土將內部預留孔洞全部灌實,形成裝配整體式鋼筋混凝土剪力牆。
據了解,自1990年開始,哈工大土木學院教授唐岱新、王鳳來教授先後在試驗室進行了多達511個實體試件的科學試驗研究,並將成果寫入國家設計規范,從根本上解決了一直困擾新材料發展的牆體開裂和二次裝修危害問題。1997年,哈工大參與建設了位於上海的國內第一棟該體系高層住宅。此後,該體系開始在黑龍江省得到推廣應用,先後建成了該省第一棟和目前國內最高的該體系住宅。目前,黑龍江省應用該體系的建築面積已超過200萬平方米,佔全國應用總量的8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