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政務·政策  >  政務
搜 索
團省委突出特色推動希望工程發展
2008-12-24 10:57:05 來源:東北網  作者: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東北網12月24日訊 希望工程多年來一直是團組織服務大局、服務社會、服務青少年的品牌項目。今年8月,團省委結合我省農村基礎教育的現狀和農村青少年的根本需求,以弘揚愛心、促進和諧、推動發展為目的,啟動實施了『新希望,新未來——百所希望小學援建行動』,擬通過集中籌建百所希望小學推動我省農村地區和農村青少年共同發展。全省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開展以來,團省委以『找差距、強素質、促發展、當先鋒』主題實踐活動為牽動,緊密圍繞在團的工作中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把『新希望,新未來——百所希望小學援建行動』作為團組織學習實踐活動的重要整改措施,大膽解放思想,精心謀劃設計,全力推進落實,使援建行動取得了顯著成效。截至目前,『新希望,新未來——百所希望小學援建行動』已募集資金2239萬元,援建的希望小學竣工6所、在建11所、立項39所。近日,省委書記吉炳軒同志對團省委開展『新希望,新未來——百所希望小學援建行動』作出重要批示:『這件事情辦的很好,繼續推進』。對此,團省委表示要認真學習貫徹好批示精神,緊密結合深入開展學習實踐活動,力爭超額完成『新希望,新未來——百所希望小學援建行動』的各項任務,為推動我省農村地區更好更快發展貢獻新的力量。一是解放思想,擴大援建規模。通過開展解放思想大討論活動,團省委認識到沿襲傳統的工作思路和常規的工作方式,已經遠遠不能適應我省經濟社會更好更快發展的形勢需要,要更好地履行共青團的職責,更好地發揮服務大局、服務青年的作用,必須破除因循守舊、不思進取、按部就班的舊思想,確立超越常規、突破定勢、跨越發展的新理念。基於這種認識,團省委通過深入調查研究和廣泛征求意見建議,在確定『新希望,新未來——百所希望小學援建行動』的工作目標上,明確提出要改變以往希望小學零散援建的模式,確立統一標准、規模建設的新模式,力爭在2009年10月1日前,發揮共青團聯系全社會廣大優秀青年的組織優勢,動員社會一切力量,籌集資金4000萬元,集中為我省農村地區援建100所希望小學。

  二是內外兼顧,廣泛募集資金。為有效破解因金融危機帶來的籌資難題,團省委采取內外結合、主動出擊、廣泛爭取的策略,大力拓寬籌資渠道,廣泛爭取團內外、省內外的各類資源。在有效利用電視、網絡、報刊等載體,對希望工程進行高頻率、大容量、多亮點宣傳報道,積極營造良好社會氛圍的同時,團省委制定了重點勸募規劃書,領導班子各位成員按照工作分工,每個人帶領一個勸募小組,通過發動全省青聯委員、青年商會會員出資捐款;向團中央、中國青基會、發達省份團組織爭取支持;赴省內外的各類企業協商懇談等形式積極募集希望小學建校資金。截至目前,募集資金已達預期募集額的50%以上,其餘資金也正在積極爭取和落實中。三是適應發展,提高資助標准。我省希望小學的援建標准根據經濟社會發展,曾做出過幾次調整。上個世紀90年代,援建一所希望小學標准為5萬元;2000年調整到10萬元;2004年又再次調整到20萬元。學習實踐活動開展以來,團省委通過深入的調查研究發現,現有的援建標准已不適應信息時代、素質教育和新農村建設背景下的農村地區基礎教育發展的現實需要,為了使希望小學援建標准更加符合科學發展的理念和要求,團省委將『新希望,新未來——百所希望小學援建行動』每所希望小學的援建標准提高到40萬元,這將極大地提高希望小學的建設質量,擴大建設規模,有效滿足農村地區教育教學的實際需要。

  四是長遠規劃,科學選擇校址。通過調查研究,團省委發現隨著農村小學生數量的減少,很多村級小學被撤並,集中辦學越來越成為農村小學的主要辦學形式。針對這一情況,為了使新援建的希望小學規劃科學、符合長遠發展,團省委積極與省教育廳進行溝通,在全面了解掌握全省農村小學的危房改造情況和《黑龍江省義務教育學校標准化建設標准》有關要求的基礎上,團省委提出『新希望,新未來——百所希望小學援建行動』所要援建的希望小學在校學生人數要不少於270人,符合鄉(鎮)長遠規劃和教育總體布局,確保學校15年不被撤並,保證了援建的希望小學建有所需、建有所管、建有所用。

  五是以人為本,強化軟件建設。為了不斷滿足農村小學生的多樣化需求,努力縮小他們與城市小學生在教育資源上的差距,讓農村的小學生與城市小學生一樣享有現代化的學習環境,團省委在『新希望,新未來——百所希望小學援建行動』中,突出了『以人為本,以學生為本』的理念,改變了以往單一建設校捨的舊模式,把希望小學的軟件建設作為援建工作的一項重要內容,在建設新的校捨的同時,將為希望小學統一配備『希望圖書室』、『希望工程快樂體育園地』和『希望電腦教室』等現代化的教育教學設施,使百所希望小學從籌建之初就科學謀劃長遠發展所需的軟硬件設施,有力地保證了這些希望小學的辦學質量。

責任編輯:隋洪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