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12月25日訊 題:『智造』譜寫未來——為黑龍江科技30年喝彩(下)
這裡,雲集著一重集團、哈電集團、哈航集團、齊重數控等5000餘家制造業企業;
這裡,自新中國成立以來累計為全國提供了1/3的電站成套設備,1/2的鐵路貨車;
這裡,為北京奧運、青藏鐵路、西電東送、南水北調、西氣東輸、『神舟』飛船等國家重點工程提供了大量的重型裝備和國防設備;
……
『黑龍江制造』,曾是這個老工業基地最值得驕傲的資本。
然而,由於計劃經濟時期大量生產粗放的『原字號』產品,『傻大黑粗』一度成了它的代名詞。在邁向市場經濟的過程中,眾多的『國字號』企業更是由於體制的羈絆、技術的落後等諸多原因,步履蹣跚,陷入困局。
如何讓老工業企業重新煥發生機?如何讓制造業也能『高精尖』?如何讓科技進入經濟建設的『主戰場』?
急切,曾經寫在每個黑龍江人的臉上。
『魔力』信息化:甩掉『舊帽子』
在高大轟鳴的機器旁,在擺滿圖紙的設計室中,1995年,當被稱為『數字童話』的制造業信息化,第一次在工廠中被提及時,它還顯得如此渺小和軟弱。
沒人認為這個小小的『信息化』能有什麼實際的功用,更沒奢望能憑借它扶起彼時『步履沈重』的老國企。
然而,奇跡總誕生在不經意間———
橫跨歐亞,遠隔千山萬水,哈爾濱電站集團的設計人員卻經常與遠在法國阿爾斯通、瑞士ABB的同行們在同一時間進行著同一張圖紙的設計和交流。
這不僅讓哈電集團與『國際強手』成了遠隔千裡的『辦公室鄰居』,更順利地幫助他們生產制造了世界最大的三峽工程左岸8臺機組。
『是制造業信息化,幫助我省的制造業企業甩掉了原始落後的「帽子」!』目睹老國企的滄桑變遷,曾經主抓制造業信息化工程的原黑龍江省科技廳副廳長鄭志成十分感慨。
13年來,黑龍江已經建立了17家制造業信息化技術服務中心、18家制造業信息化省級培訓中心,創造性地提出構建面向區域和行業的網絡化協同制造7大平臺。
2004年,經過信息化『武裝』的哈電集團,在三峽水利樞紐右岸電站水輪發電機組和輔助設備的公開招標中,一舉戰勝了曾經的『外教』,首次獨立承擔起三峽工程大型水輪發電機組的設計和制造,成就了中國水電建設史上的一段佳話。
而哈飛、齊重數控、一重、三精制藥等一大批制造業信息化典型企業,也迅速成為『翩躚起舞』的時代主角。
人們看到,當科技與一個個『力大擎天』的巨型企業真正地血脈相連,『科技與經濟兩張皮』的歷史痼疾迎刃而解,黑龍江也由此揭開了經濟發展的嶄新一頁。
智慧『先行軍』:讓夢想照進現實
進入新世紀,黑龍江人一改人們印象中的『因循守舊』『溫飽即安』的形象,而將自己的智慧和創意淋漓盡致地用在了推動高新技術的發展中:
2004年8月,哈爾濱高新區在全國首創了『一表制』審批模式,只填一張表格、僅需3小時就能完成設立企業的全部審批,創下了投資審批速度全國第一的紀錄。
同樣是2004年,極富想象力的黑龍江人又立下了『在鹽鹼地上種植工廠』的志向,提出要利用哈爾濱、大慶、齊齊哈爾沿線的重度鹽鹼地建設『哈大齊工業走廊』。
截至2005年底,哈大齊工業走廊已開工建設176個項目,完成投資48.1億元,走廊沿線哈爾濱、大慶、齊齊哈爾、肇東、安達5個城市啟動的15個園區都有項目開工建設。
眼看著『夢想一步步變成現實』,鉚足了勁的黑龍江人又有了新的想法:能不能把『哈大齊工業走廊』建設成在全國具有一定影響力和知名度的高新技術產業聚集地?
2005年12月,科技部正式批准『哈大齊』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帶為國家級產業帶。
於是,一個以新興工業為主體,多種產業相互協調配套,新體制、高科技、民營化、外向型的經濟區域成了人們關注的新焦點;作為振興老工業基地的核心區域和帶動黑龍江省經濟社會發展的『龍頭』,它更給投資者和創業者們帶來了可以任意想象的廣闊空間。
自主創新,方法先行。2007年5月,科技部啟動開展技術創新方法系列工作。
又是黑龍江,於半個月後在全國率先啟動了技術創新方法(TRIZ理論)專題報告會,選擇了被稱為前蘇聯『國術』『點金術』的TRIZ理論作為培訓推廣的重點。同時率先開通了全國第一家技術創新方法專題網站。
作為主抓TRIZ理論培訓的督導者,黑龍江省科技廳副廳長楊廷雙自豪地說:『截至2008年10月17日,黑龍江開通的技術創新方法專題網站點擊率突破30萬次,在同類網站中居全國第一位,居世界第二位,其中有35%是來自歐美等國家,27%來自本省,約30%來自國內其他省份,顯示了黑龍江省技術創新方法試點工作在國內外的影響力。』
世紀之交,萬象更新。
黑龍江人的一系列創新舉動,昭示著老工業基地重塑輝煌的企盼,更宣讀了黑土地再創奇跡的宣言。
人們期冀著:『哈大齊高新技術產業帶』以及在其中蓬勃生根的一個個高新技術企業,如同絢爛奪目的玉帶,托起巨龍騰飛的未來。
民生福祉:『科技就在身邊』
『哈藥集團出品』『三精牌葡萄糖酸鈣』……
通過各種廣告媒介,當人們逐漸對來自祖國邊陲的一個個醫藥品牌耳熟能詳時,『北藥』已經發展成為黑龍江六大支柱產業之一。
數據顯示,『十五』期間,黑龍江科技攻關計劃中,共有141項新藥開發項目得到了支持,資助金額2000餘萬元,申報成功國家項目22項,得到國家支持3000餘萬元。新藥開發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1項,省科技進步一等獎2項。
隨著『北藥開發戰略』的成功實施,『北藥』也從指代黑龍江特有的補益中藥材種植和中藥研制的單一概念,逐漸擴展為一個涵蓋中藥材和中成藥、化學藥品、生物制藥、保健滋補藥及保健功能食品的產業概念。
『北藥』的蓬勃發展,不僅催生了哈藥集團、哈藥集團的三精制藥、哈爾濱仁皇藥業三家國家級創新型企業,更讓黑龍江成為全國抗生素生產和化學原料藥、醫藥中間體生產基地,北國大地從此平添了一張靚麗的新名片。
如果說,從默默無聞到輝煌一時的『北藥』開發承載了人們對一個傳統產業振興的期盼,2003年,哈爾濱獸醫研究所研制的H5N2亞型禽流感滅活疫苗,則讓人們切切實實地感受到了科技的威力。
2004年,當高致病性禽流感襲來時,由於有了滅活疫苗,幾十天裡,我國就有效控制了49起禽流感疫情,2005年的疫情數又進一步減少了三分之一,這項科研成果也一舉榮獲了2006年度的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
2005年11月,一場突如其來的松花江重大水污染事件,又讓科技人員衝到了人們視線的最前沿。
緊急行動起來,衝鋒在防治污水第一線……
危急時刻,正是黑龍江科技人員的智慧和歷練,幫助哈爾濱市成功應對了這次事件所導致的其歷史上最大規模、最長時間的停水危機。
科技,也再次扮演了呵護民生的『保護神』。
同年12月,,科技部緊急設立了國家重大科技專項———『松花江水污染應急科技專項』,撥專款2500萬元。這一專項由哈爾濱工業大學、清華大學、東北農業大學等共同參與,針對松花江流域的飲水安全、污染治理、對環境和有關產業的影響及應急恢復等展開攻關。
『十五』期間,黑龍江生態環境和環保科技立項總數91項,支持環保高新技術產業化項目33項,在環境保護的各個領域取得了豐碩的成果。以城市污水處理、飲用水淨化、城市垃圾無害化及資源化和松花江污染控制為重點開展的攻關研究成績斐然。
世紀期冀:科技照亮青春
『北大倉』令人驕傲,老工業基地重現生機,智力資源活力無限,黑龍江『智造』名揚天下……
回顧黑龍江30年的經濟社會發展,科技無疑立下了赫赫功勛。
2008年6月20日,黑龍江科技廳迎來了歷史上第一位女廳長———畢業於哈爾濱工業大學的博士趙敏。
身兼振興傳統老工業基地的重任,趙敏知道,工業要走新型化道路,農業要實現千億斤產能,經濟社會要實現可持續發展……而這些都需要科技支橕。
盡管剛剛接手工作半年,乾練、叡智的趙敏迅速敏銳地找到了龍江科技發展的『瓶頸』:
在省裡登記在冊的科研成果中,由企業提出並研發的僅佔3%%,作為技術創新主體的企業創新和承接成果的能力不足;高等院校作為科技創新的生力軍,科研成果多,水平高,但是距產業化要求還不夠熟化;科研機構作為技術創新的骨乾,由於缺乏體制和機制的保障,創新動力減退;科技創新體系除了研發平臺外,還缺少重要的中介服務平臺,需要建立科技創新需要的資金、人纔、項目、技術、諮詢、評價等市場服務……
7月15日,中共黑龍江省委十屆五次全會在哈召開,這個以部署全省經濟工作為主題的會議對科技寄予了更高的期望。
黑龍江省委書記吉炳軒提出:『要向科技要產品,要產業,要生產力,要經濟效益。』要『充分發揮優勢加快科技成果轉化,依靠科技推動龍江更好更快發展。』
黑龍江省省長栗戰書提出今後黑龍江省在經濟發展方式上要實現的第一個轉變就是:『必須由主要依靠物質投入推動經濟增長轉向主要以科技進步和科技創新來推動經濟發展。要讓科技成為撬動經濟發展的杠杆。』
省委、省政府對科技提出的這些急迫課題,正是趙敏首先要破解的難題。
在改革開放30年的關鍵一年,黑龍江上下把發展的視線同時聚焦到科技上,期待科技在新起點上再立新功。
長路艱辛,但充滿挑戰。
毫不示弱的趙敏則亮出了自己的『組合牌』:要打造四個平臺———科技創新研發平臺、科技信息共享平臺、科技成果轉化平臺和科技企業發展平臺,構築從創造到轉化的科技產業化鏈條;
更要營造三個『好』———『讓科技人員有乾大事的好機制』,『讓科研機構有辦強所的好體系』,『讓科技企業有闖市場的好環境』,讓包容開放的科技創新環境潤澤黑龍江的每一個角落。
與此同時,黑龍江省委、省政府為科技發力提前清障。
組成了由三位副省長帶隊、有21個省直部門和單位參加的調研組,就如何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如何加快科技創新體系建設,促進科技成果產業化,以期實現全省經濟更好更快發展而進行了深入的調查研究。
在廣泛調研基礎上,10月30日,一份黑龍江歷史上含金量最高的政策文件正式出爐———《黑龍江省人民政府關於加快科技創新體系建設促進科技成果產業化的若乾意見》。
這份《若乾意見》的政策創新亮點多多,讓科技人員眩目又高興。
一系列操作性強、激勵作用大、具有創新性的政策條款,被科技人員津津樂道。
比如『對新認定為國家級的企業研發機構,在現有相關專項資金中給予50—100萬元的補助,用於企業研發機構改善研發條件,提高研發水平』。這條政策無疑成為推動企業成為技術創新主體的一大實質性利好消息。
比如『對於科研機構進行科技成果產業化和為社會提供科技服務的收益,同級財政全額返還科研院所用於發展』。而原來黑龍江省全額事業費撥款科研單位從事科技成果轉化和服務的這部分收入,是由財政部門在核定下一年度該單位事業費額度中扣減,削弱了公益型科研單位從事社會科技服務和成果轉化的積極性。
再如『鼓勵高校、企業、科研機構人員在合作研發項目和科技成果產業化期間交流兼職,允許兼職人員兼職兼薪』以及『允許科技人員提取所完成的省級科技開發類項目經費的10%%作為勞務費』,這些都為科技人員直接進入經濟主戰場提供了動力支持。
……
就這樣在歷史的延續與承接中,在改革開放30年新的歷史結點上,創新龍江在省委、省政府的政策開路中揚帆起航了。
美好的願景,一如春日裡播下的良種,等待著人們辛勤的耕耘。
我們期待著,不久的將來,它會生根、發芽、長大;
我們更憧憬著,騰飛的科技巨龍會讓古老的黑土地重現靚麗的青春容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