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黑龍江綜合  >  科教·就業  >  科教
搜 索
省農科院副院長劉娣:論文寫在大地上成果留在農民家
2009-01-02 13:20:47 來源:東北網  作者:高長利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東北網1月2日訊 『論文寫在大地上成果留在農民家』——訪省農科院副院長劉娣

  記者 高長利

  在學習實踐活動中,黑龍江省農科院緊緊圍繞省委、省政府『千億斤糧食工程』和『五大作物高產攻關模式規劃』,以糧食增產、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為己任,引導科技人員面向農業、走進農村、貼近農民,進一步保障了科技服務『三農』再上新臺階。

  接受采訪時,省農科院副院長劉娣表示,下一步,省農科院將充分發揮科技人纔綜合優勢,切實擔當起智囊團作用,真正踐行『論文寫在大地上,成果留在農民家』。面向農業,通過科技創新,獻計獻策,為發展縣域經濟提供科技支橕;面向農村,通過科技幫扶、合作共建,體現農業科技服務的綜合性、時效性和可持續性;面向農民,通過培訓示范、科普宣講,幫助農民增收致富。

  面向農業,加大成果推廣,為服務全省『三農』工作提供強有力的科技支橕

  『做給農民看,帶領農民乾,給農民做示范』。劉娣表示,省農科院將以園區建設為基地,堅持園區建設與農村結構調整相結合,建立『綠色+特色+規模』的生產模式。同時,與現代農業技術應用相結合,建立『新品種+新肥料+新技術+新機械』的技術模式;與示范推廣體系建立相結合,建立『科研單位+企業(協會)示范戶』的體系模式,提昇園區建設標准,推動技術創新和科技進步。

  院縣科技合作共建,為農業科普提供平臺。據劉娣介紹,省農科院將以合作共建為科普平臺,在全省范圍內重點圍繞科技園區、專家大院、科技培訓和致富項目實施科普推廣工作,增加科普教育的廣度和深度,讓廣大農民『天天學科技、人人懂科技、事事靠科技』。同時,繼續開展建言獻策活動,為全省農業生產提供合理化建議。

  面向農村,深化農業科技成果轉化體制機制創新,探索多元化的成果轉化、服務模式

  近年來,省農科院把科技優勢與經濟優勢結合起來,建基地,示范推廣新品種、新技術,加快把科技成果轉化為生產力。截至目前,已在全省建立縣級科技園區50處,鄉(鎮)級示范園500處,村級示范田5000處,園區共展示新品種、新技術2517項。

  劉娣表示,省農科院將繼續深化農業科技成果轉化體制機制創新,使園區內的項目技術有區域特色、有科技含量、有龍頭牽動、有種植規模,成為各縣(市、區)培育區域導產業、特色產業、優勢產業的現代化農業孵化基地。各地園區不僅成為農民學習的田間課堂,更是面向農民的『田間博覽會』。從而形成完整的現代農業科技示范網絡,以點帶面,帶動全省農業塊狀經濟的發展。

  為使農業科技成果在第一時間轉化為生產力,省農科院加速構建科技成果從科技人員手上有效轉移到農民手中、從實驗室轉移到田間地頭的『快速通道』。在全省每個縣(市、區)建立1處標准化核心農業科技示范園區,在鄉鎮建立1處專業化科技示范園,在村屯建立1處標准化示范田。此外,在每個共建縣建設1處農業科技專家大院,突出實用性,使農民提出的問題能夠得到及時解決。

  面向農民,繼續對農民實施科技致富項目,開展農業農村科技培訓

  劉娣表示,省農科院將在原有基礎上,進一步加大科技致富項目的實施力度,再在每個共建縣實施3—5個超高產、高效、專業化科技致富項目,以期促進糧食增產、農民持續增收。同時,利用結對子形式,開展科技扶貧幫困。通過在『低收入農戶集中村』建立『低收入農戶奔小康工程』,選派專家實地指導結對幫扶。

  在創新科技培訓方式方法上,省農科院將對縣鄉農村乾部進行輪訓,提高其指導發展現代農業的能力。采取請上來、走下去的辦法,對縣鄉農技推廣人員進行培訓。同時,采取集中辦班和入戶指導相結合、課堂培訓與田間示范指導相結合的方式,開展對農民的普及型培訓,培養一大批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

責任編輯:宋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