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經濟·旅游  >  經濟
搜 索
國內外大豆價格急劇下跌 黑龍江大豆產業出現新危機
2009-01-06 10:36:48 來源:東北網-黑龍江日報  作者:張桂英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東北網1月6日訊 每到秋冬,糧食價格都成為左右農民心情的關鍵因素。然而,2008年雖有國際糧食供求偏緊的『利好』,但對我省豆農來說,感受到的卻是遠在大洋彼岸的金融危機帶來的陣陣寒流。受美國金融危機的連帶影響,國際國內大豆及相關產品價格急劇下跌。

  為保護農民利益,國家出臺了政策性中央儲備收購政策,以較高的價格收購大豆。此舉無論從信心還是市場效果看,都起到了積極效果,有效遏止了國內現貨、期貨市場大豆價格的下跌,豆農的利益得到保護。但隨著國儲大豆收購工作的展開,跨國糧商針對國儲收購采取的博弈策略,也帶來了我省大豆產業的新危機。

  1、新一輪賣豆難正在形成

  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去年上半年,在國際、國內大豆市場價格大幅度上漲刺激下,農民種植大豆積極性空前高漲,省內大豆種植面積和產量出現大幅度提高,據省有關部門數據,去年我省大豆產量可達到700萬噸,而按民間機構估算,該數字可能超過800萬噸,同時部分農民手中還有上年積壓下的大豆,使得當地大豆市場供應壓力巨大。

  省大豆協會近期調研的結果顯示,我省大豆去年10月份鐵路出省7600車,大約40多萬噸,公路出省不到20萬噸,油脂及貿易企業壓榨、收購不到30萬噸,11月由於國際經濟危機加劇,商品量要遠低於10月份,加上種用、食用和其他消耗,12月以後,省內農戶手中有近500萬噸的大豆需要賣出。而國家臨時儲備大豆在我省收購量經追加後總計200萬噸,遠遠滿足不了農民的實際賣豆要求。新一輪的賣豆難正在形成:由於國儲收購數量少,豆農手中多數大豆無法按照國儲1.85元/市斤的價格賣到收儲庫。

  據介紹,往年同期,我省豆農要銷售大豆60%以上,而現在賣出的比例還不到10%。

  賣不出豆,對農民的影響非常大。一方面,臨近年關,豆農面臨歸還貸款、賣豆過年、購買農資、准備明年春耕等資金需求,急於將手中大豆變現;另一方面,由於國儲大豆收購價與進口大豆到港價落差較大,市場主體不願入市收購,沒有分流渠道,更加劇了豆農的銷售壓力。

  2、省內油脂加工行業處境危急

  油脂加工行業在大豆產業鏈條中作用很大,它是將大豆從原料轉化到產品的一個載體。只有這些大豆從農民手中銷售到油脂加工企業纔是實現農民增收的有效途徑,也只有油脂加工企業加工的豆粕、豆油銷售出去纔能完成產業鏈條的整體運轉,僅僅靠收儲是不能夠實現農民增收的。

  中國大豆產業鏈的關鍵點在油脂加工行業。自2004年開始,一些跨國財團利用資本運作方式先後收購、兼並了沿海的油脂加工企業,這些以加工進口大豆為主的企業,成了以加工國產大豆為主的我省油脂加工業最大的競爭對手。目前的危機也由此引發——

  省大豆協會副會長、天琪期貨總經理韓正輝告訴記者,受國際金融危機及經濟變化大環境影響,國際大豆價格一路走低,目前進口大豆到我國大連港的港口價已低至每噸3100元左右,折合每公斤3.1元;而我省大豆的市場價在國儲大豆的帶動下一直在每公斤3.7元左右徘徊。國產、進口大豆每噸600元左右的差價,不僅使我省大豆在國內原料市場上毫無競爭力可言,還直接累及以加工當地大豆為主的我省油脂行業,因原料成本的飆昇而陷入生存危機。

  省大豆協會對省內15家大中型油脂企業進行了專項調研,目前這些企業的日處理大豆總量已經超過1萬噸,企業員工總數合計超過3000人,但現在15家全部停產,停止收購的14家,另外一家也要於近日停收。這些企業一致的反饋是:『外資在衝擊、國儲出高價、農民不賣豆,黑龍江的油脂加工行業處境非常危急、面臨巨大危機』。

  目前,省內豆農只認同一種價格,也就是國儲的收購價格。但省內油脂加工企業在進口大豆低價的傾銷下,根本無力按照國儲的收購價格采購。進口大豆與國產大豆的價格兩者相差600元/噸。省內油脂加工企業加工大豆就意味著虧損,越加工虧損越嚴重,而停工停產,企業仍舊要支付相應的管理費用,根據省大豆協會調查的15家企業反饋,每家企業每月都要有10萬到20萬元的管理費用支出。這些企業負責人講:短時間的停工、停產我們企業能夠承受,如果國際經濟危機爆發,需求降低,並持續很長時間,我們企業怎麼辦啊?我們受國儲價格的拉抬、受進口大豆的衝擊、受南方沿海油廠低價產品的擠壓、我們的生存太難了!

  3、『非轉基因』大豆面臨污染

  雖然國際、國內大豆市場需求疲弱,但在當前,一些跨國糧商並沒有削減進口的大豆數量,也沒有參照國儲收購價格提高定價,而是伺機將價格低廉的轉基因大豆倒手賣到我省。

  『這使得當前國產大豆的產業危機,增加了更大的隱患。』采訪中,業內人士非常懮心,一位大豆油脂企業負責人告訴記者,一般情況下,跨國糧商每年在我省大約收購200萬噸左右的大豆。但今年,不但停止了這個收購,還緊緊控制港口分銷價格,加大我省大豆銷售的市場壓力;同時,這些跨國糧商控制的沿海一些加工企業,不斷加大其豆粕、豆油搶佔龍江市場的步伐。據測算,按當前我省地產大豆與進口大豆到港價之間600元的價差,進口大豆加上運到黑龍江的費用160元/噸,還比當地大豆便宜很多。目前沿海油脂企業的豆粕已經打開了我省飼料市場。它影響的不僅僅是我省當地油脂加工行業的生存,更大的危害在於對我省非轉基因競爭王牌的玷污。一旦大量轉基因大豆及其制品湧入我省,造成對我省大豆的基因污染,那麼龍江大豆立足市場的王牌將不復存在,世界原產大豆將不復存在。到那時,受影響的不僅僅是省內近百家油脂加工企業,勢必累及所有大豆產區的農民及相關產業。

責任編輯:孫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