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1月7日訊 無論是開發北大荒、開發大慶油田、開發大小興安嶺的大森林,黑龍江省科技人都需要開拓創業,都需要在空白的起點上尋求智慧的突破。可以說黑龍江30年的科技史,就是一部科技人員奉獻的歷史。
改革開放30年,黑土地各個領域都進入高速開發期,而高速前行的動力就來自於科技力量的推動。如今,在北京奧運、三峽工程、青藏鐵路、西電東送、南水北調、西氣東輸、神舟號飛船等國家重點工程和國防軍事裝備中,都有黑龍江省科研院所、高校和企業的科研成果或配套產品。
站在了一個新的歷史起點上,省委、省政府出臺一系列含金戴銀的戰略決策,也將創新龍江建設推向新的高潮,讓黑龍江科技人以舒暢的身心投入到新一輪省際間乃至國際間的創新競爭中。 2008年10月至12月,本報曾以『改革開放30周年特刊』形式連續報道了黑龍江省科技戰線的成就。如今,科技日報又以全方位多視角的報道展示了黑龍江省科教興省戰略對經濟社會的強大推動。
1、黑土地上燃起科技之火
1983年,黑龍江省科委從日本引進了水稻旱育稀植技術。推廣當年,水稻單產竟翻了一番,一季的產量超過南方兩季。不僅讓許多種植水稻的農民發了家,黑龍江省的水稻種植面積也從350萬畝迅速擴展到1000多萬畝,黑龍江一躍成為全國水稻大省。
『那個時候,黑龍江人端起大米飯碗就想到了科技。』今年已經70多歲的朱典明自豪地感慨。從此,科技在這個農業大省裡『大施拳腳』:『30%耕地生產出了佔全省40%的糧食』;我國最北的地方漠河也可以種植各種蔬菜了;墾區的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達到67%以上,高於全國平均水平20個百分點;農副產品深加工企業走出『原字號』的尷尬境地,農副產品的附加值大幅提高; 30年讓黑龍江收獲了『中國大糧倉』的美譽。
當第一縷科技之光率先照耀了鄉村,進軍高科技的火種也在城市裡悄悄點燃。
走訪哈爾濱和大慶兩個國家級高新區,你會發現,這裡不僅上演著一幕幕個人創富的傳奇,集聚了汽車、醫藥、軟件及服務外包等一個個新興產業,更孵化出了『小喇叭打天下』的萬宇科技,『一年走出150個機器人』的博實自動化,『成功掘金美國納斯達克』的泰富電氣,承擔奧運數據傳輸和控制的大慶『軟件先鋒』三維集團等一大批優秀的高新技術企業。
2007年,哈爾濱和大慶兩個國家級高新區的工業總產值在全省高新技術產業產值的比重達57%,佔據了半壁江山,確立了引領黑龍江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龍頭地位。
時至今日,朱典明仍珍藏著一份1990年由黑龍江省委省政府發布的紅頭文件原件。
這一紙文件,不僅是他多年心血的凝結,更是黑龍江成為全國最早開展『科教興省』省份之一的歷史見證。有了『科教興省』政策強有力的支橕,上個世紀90年代初的黑龍江傳統工業企業裡突然興起了一個新鮮詞兒———『高新技術角』。原科技部部長徐冠華曾對這一最先在黑龍江興起的新鮮事物給予很高評價:『東北企業裡的高新技術角,就是孵化器的雛形。』
據1996年的數據顯示,黑龍江省10個省級高新技術角共開發新產品65項,為母體企業提供產品及技術所創造的產值達1.9億元,超過原定1.8億的目標。
與此同時,黑龍江民營科技企業也迅速步入了發展的快車道。截至目前,黑龍江省已建成哈爾濱南崗、大慶讓胡路等10個民營科技企業示范區,其中哈爾濱南崗、牡丹江陽明為國家級民營科技企業示范區。2007年,黑龍江省民營科技企業發展到10099戶;實現技工貿總收入1078億元,實現利稅140億元。其中技工貿總收入超億元以上企業有202家。
2、『人』字迸發的激情
數據顯示,黑龍江新世紀之初,在3800多萬人口中有120萬專業技術人員,科技人力資源居全國第7位、科技綜合實力居全國第12位,院士人數居全國第8位,建有103個博士後流動站和科研工作站,總數居全國第5位。
如何讓他們的智力資源在最大限度上轉化為生產力?時任省科技廳廳長孫堯甫一上任,在全國率先提出了『政產學研金介』結合的完整體系。於是,一度喪失活力的國有企業開始釋放出深埋的創造潛力。 2004年底,黑龍江打響了一場聲勢浩大的科技人員進入經濟建設主戰場的科技戰役。與此同時,大學科技園區也在『50%以上的科研成果集聚於高校』的黑龍江勃然興起。
從1990年起,黑龍江先後設立了自然科學基金、青年科學基金、留學歸國人員基金、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等四項科學基金,意圖打造一個以培養和造就高層次科技人纔及高科技人纔梯隊的基金支持系統。四類基金的經費額度也逐年攀高,如今每年2550萬元。 2001年,《黑龍江省科學技術獎勵辦法》頒布。獎勵額度由1999年的70萬元激增到500萬元。
進入新世紀,一些高校出現『人纔回流』。據不完全統計,近10年來,黑龍江因獲得科技獎勵而促進轉化的科技成果有300餘項,實現產值35億元、利稅7億元;因獲得科技獎勵而促進推廣應用的項目有400餘項,實現產值近150億元、利稅29億元。
10月23日,一份《黑龍江省人民政府關於加快科技創新體系建設促進科技成果產業化的若乾意見》又悄然擺上了桌面。對高層次人纔的重視再次成為這份文件的『解讀亮點』———『從2009年開始,兩院院士津貼提高到10000元/月』,使得黑龍江的兩院院士一下子擁有了全國最高的津貼標准。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黑龍江人把國際合作的目光投向了毗鄰而居的大國俄羅斯。在長達3800公裡中俄邊境線上,黑龍江創建的對俄科技合作中心不僅遍布全省13個地市,而且還走出國門建到了俄羅斯首都莫斯科。黑龍江因此被科技部譽為『全國對俄科技合作的橋頭堡、蓄水池和輻射源』。
如今,黑龍江省對俄科技合作已進入收獲期,在能源、新材料、環保、現代農業、生物醫藥等眾多領域取得了一批重大科技成果,其中近百個項目列入國家級科技合作計劃,得到國家資金的支持。
如今,黑龍江已經建立起了中韓科技合作信息中心、中以科技合作信息中心、中加合作—黑龍江省食品加工研究發展中心等多個國際科技合作中心,涵蓋了工業、農業、化工與新材料、人纔交流等各個領域。截至目前,黑龍江省已與世界上60多個國家和地區建立了合作關系。
3、『智造』譜寫未來
1995年,當被稱為『數字童話』的制造業信息化,第一次在工廠中被提及時,它還顯得如此渺小和軟弱。
然而,奇跡總誕生在不經意間———橫跨歐亞,遠隔千山萬水,哈爾濱電站集團的設計人員卻經常與遠在法國阿爾斯通、瑞士ABB的同行們在同一時間進行著同一張圖紙的設計和交流。這不僅讓哈電集團與『國際強手』成了遠隔千裡的『辦公室鄰居』,更順利地幫助他們生產制造了世界最大的三峽工程左岸8臺機組。
『是制造業信息化,幫助黑龍江省的制造業企業甩掉了原始落後的「帽子」!』目睹老國企的滄桑變遷,曾經主抓制造業信息化工程的原黑龍江省科技廳副廳長鄭志成十分感慨。
13年來,黑龍江已經建立了17家制造業信息化技術服務中心、18家制造業信息化省級培訓中心,創造性地提出構建面向區域和行業的網絡化協同制造7大平臺。哈飛、齊重數控、一重、三精制藥等一大批制造業信息化典型企業,也迅速成為『翩躚起舞』的時代主角。
智慧『先行軍』:讓夢想照進現實
2004年8月,哈爾濱高新區在全國首創了『一表制』審批模式,創下了投資審批速度全國第一的紀錄。同樣是2004年,極富想象力的黑龍江人又立下了『在鹽鹼地上種植工廠』的志向,提出要利用哈爾濱、大慶、齊齊哈爾沿線的重度鹽鹼地建設『哈大齊工業走廊』。
2007年5月,科技部啟動開展技術創新方法系列工作。又是黑龍江,於半個月後在全國率先啟動了技術創新方法(TRIZ理論)專題報告會,選擇了被稱為前蘇聯『國術』『點金術』的TRIZ理論作為培訓推廣的重點。同時率先開通了全國第一家技術創新方法專題網站。截至2008年10月17日網站點擊率突破30萬次,在同類網站中居全國第一位,居世界第二位,其中有35%是來自歐美等國家,27%來自本省,約30%來自國內其他省份,顯示了黑龍江省技術創新方法試點工作在國內外的影響力。
科技,也再次扮演了呵護民生的『保護神』。『十五』期間,黑龍江生態環境和環保科技立項總數91項,支持環保高新技術產業化項目33項,在環境保護的各個領域取得了豐碩的成果。以城市污水處理、飲用水淨化、城市垃圾無害化及資源化和松花江污染控制為重點開展的攻關研究成績斐然。
2008年7月15日,中共黑龍江省委十屆五次全會在哈召開,省委書記吉炳軒提出:『要向科技要產品,要產業,要生產力,要經濟效益。』要『充分發揮優勢加快科技成果轉化,依靠科技推動龍江更好更快發展。』省長栗戰書提出:『必須由主要依靠物質投入推動經濟增長轉向主要以科技進步和科技創新來推動經濟發展。要讓科技成為撬動經濟發展的杠杆。』
在改革開放30年的關鍵一年,黑龍江期待科技在新起點上再立新功。省科技廳廳長趙敏則亮出了自己的『組合牌』:要打造四個平臺——科技創新研發平臺、科技信息共享平臺、科技成果轉化平臺和科技企業發展平臺,構築從創造到轉化的科技產業化鏈條;更要營造三個『好』——『讓科技人員有乾大事的好機制』,『讓科研機構有辦強所的好體系』,『讓科技企業有闖市場的好環境』,讓包容開放的科技創新環境潤澤黑龍江的每一個角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