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儉生活方式讓人們更關注各種優惠信息。
東北網1月8日訊 剛剛過去的2008年,世界風雲變幻,國際金融危機席卷全球。在經濟全球化時代,沒有什麼國家能夠置身事外,進一步說,也沒有什麼人可以獨善其身。
一位美國學者對金融危機下了這樣一句評語:一個炫耀財富的時代已經結束。
走訪哈爾濱消費市場,飯店依舊客滿,商場照常火爆,金融危機似乎並未影響我們大多數人的生活。但細細探訪會發現,一向以花錢『大手大腳』著稱的哈爾濱人,也開始了緊縮式生活,節儉節約成為時尚達人的選擇。回歸理性消費,少花錢又不失原有生活品質,衣食住行方方面面都有學問。而另一些更有商業敏感的人,則在金融危機的背景下,尋找出新的淘金渠道。
如何少花錢,也過好日子?如何投小錢,以後賺大錢?金融危機正教會我們清醒理性的生活智慧。
日常花銷省錢也能過好日子
與全國性的消費額下降不同,我省的消費品市場持續踴躍。盡管如此,不斷變化的經濟環境已經促使我省居民消費發生明顯變化,時尚人士由過去比奢侈品、比名牌,改為比少花錢又不改變原有生活方式。於是,團購、網購、卡購等新興購物漸成潮流。
網上淘寶
哈爾濱某知名網上論壇,幾年前曾是專為孩子媽媽們交流育兒經的地方,最近,越來越多的人打起了這裡的主意,於是有人在論壇上開店,做起了嬰幼兒用品的生意。李女士曾是一家運動用品店的營業員,最初通過論壇購物是偶然發現網上正在賣的嬰兒用品跟她在商場看到的一模一樣,價格卻只有商場的六折,心動的價格讓她義無反顧地開始了網購生涯。
據某知名網站最近的一項調查表明,金融危機發生後,七成以上的網民認為金融危機使自己有意識地開始省錢了。為吸引人們消費,各實體商店紛紛加大宣傳力度,通過延長營業時間、提供額外服務、推出名目多樣的促銷活動擴大商品銷售。就連那些以前不屑於打折的大商場也放下架子,加入打折促銷的行列。雖然主題不斷變化,然而房屋、人員等附加費用還是讓這些零售企業的成本居高不下。經濟不景氣,很多原來習慣於在實體店購物的人把目標轉向網購,價格成為網購贏得人心的硬道理。
國貨當家
姜先生和妻子都是老師,兩人正在裝修房子。前幾天,她對要購買的家電清單做了最後的修改:兩臺平板電視都選國產的牌子;早先相中了一款進口冰箱,但現在卻越來越猶豫:要不要找個便宜點的國產品牌代替?『現在股市套牢,想想還是節省一點,國產品牌也不錯,經濟又實用。』前兩天正趕上家電商場打折促銷,買大件送小件,兩人趁機瘋狂購物了一把,加上套購的優惠,連買帶贈、大包小包地拎回了家。妻子說,這樣配齊一套家用電器,只要兩三萬元就搞定了,比起之前的預算省下一大筆,怎麼算都合適。
不僅是家用電器,如今,生活中的一切東西,只要有好的國產品牌,一律不用洋貨,這些國貨擁躉大多是80後、90後。與曾經一度大受抨擊的80後、90後一代盲目崇洋相反,如今一大批年輕人變成了堅定地國產品牌支持者。他們認為與進口或者合資品牌相比,這些國產品牌不僅價格更公道,功能性和產品質量也都經過眾多人的實際驗證和口口相傳。有些人還成立了國貨QQ群,每天交流使用心得。眼下,『國貨當家』儼然成了一種生活時尚。
卡式生活
信用卡、借記卡、折扣卡、積分卡……不知從何時起,卡從人們身份的象征變成了都市人的生活必需品。到飯店吃飯,折扣卡既打折又送禮;逛商場消費,集信用卡和會員卡為一體的VIP卡不用掏一分現金,在享受專有積分的同時可以化整為零、分期付款,甚至是零首付就能把商品當場拎回家。單筆消費優惠雖然看起來不多,但累積到一起,經濟效益還是相當可觀。
經歷了從無到有、由薄到厚的曲折,各種卡用花樣翻新的便利條件和名目繁多的折扣優惠不斷刺激著人們的消費神經。
據銀聯公司調查顯示,刷卡高峰期通常都集中在春節、『五一』和『十一』等節假日,雙休日的情況也不錯。刷卡環境最好的當屬大型百貨商場。以哈爾濱市某大商場為例,營業狀況好的時候,每100元的零售額消費中有超過一半是顧客使用銀行卡支付的,而且這個數字還在不斷增加。比較起來,超市刷卡的單筆金額相對低些,不過由於客流量大,算起來總量也不小,所以各大超市也成了刷卡消費的擁護者。銀行卡尚且如此,更不用說被大多數商家青睞、百姓喜歡並廣泛發售的會員卡了。
那麼,哪些人最能接受『卡』式生活呢?有關調查顯示,持卡率最高的人群有幾種:一是來自高收入群體,這些人中有約五分之一經常使用各種卡,『刷卡』成為這一人群追求高品質生活方式的態度標識。另外,大學生也是刷卡一族的擁護者。雖然沒有收入,但容易接受新鮮事物天性讓大學生對有卡生活熱情高漲。這個群體又是社會重要的潛在消費群體,許多商家都把他們當作未來消費對象培養,甚至給出更優厚的條件增加吸引力,因而大學生也成為刷卡一族的主力。
大宗消費簡約生活報告
盡管衣食這些日常消費還沒有大的變化,但涉及到住行這樣的大宗消費,龍江人還是開始了慎之又慎的節儉生活。
租房替代買房
哈爾濱的張寧,年過不惑,至今單身,買房一直是他的目標,持續走高的房價,讓他幾次欲出手買房,然而全球金融危機的到來,讓他決定擱置購房計劃,繼續租房。
張寧,一位中醫外科個體經營者。他擅長推拿按摩,幾度赴俄羅斯濱海地區等地出診治病,由於經常外出,他把哈市香坊區一處門市房出租出去。不出差在哈期間,就在哈醫大附屬第一醫院附近租了一所一屋一廚的住宅,每月租金500元。隨著哈市房價不斷上漲,他開始計劃買房,然而隨著國際金融危機的愈演愈烈,國內一線城市,房地產市場出現調整,持幣觀望氛圍彌漫哈埠房地產市場,盡管哈市樓市沒有大幅降價,但張寧不敢再妄動,他決定繼續租房。
然而,房東找上門來,要提房價,理由是:今冬當地包燒費漲價了。張寧租的一屋一廚的住宅房價由去年上半年的每月500元,漲到每月550元。面對房租上漲,張寧還是決定租下來,他說:『現在房價沒譜,走勢不定,還是租房妥當一些。』
據了解,雖然國家相繼出臺了一系列購房優惠政策,以及房貸利率不斷下調,但哈爾濱樓市銷售價格增幅與商品房銷售量低迷。統計數據顯示,2008年1至10月份,哈爾濱市房屋銷售價格同比指數漲幅分別為9.7%、9.9%、8.7%、8.1%、7.0%、6.7%、6.5%、4.6%和3.4%,漲幅逐月回落。哈市住宅房地產交易信息顯示,2008年11月份,哈爾濱市新建商品房銷售市場不時出現零成交日。
省統計局數據表明,從去年上半年開始,受供應量減少、房價上漲較快及房地產市場前景不明等因素影響,我省出現購房者持幣觀望的現象,商品房銷售增速逐月放緩。
哈市二手房交易火爆的局面也出現逆轉。進入去年11月份,哈市二手房市場出現有價無市的局面。
哈市南崗區大世界商城是房屋中介公司集中的寫字樓,十幾家房屋中介在該地掛牌交易二手房。據一家大型連鎖房屋中介公司負責人講,從去年10月開始,哈市二手房市場交易量就不如前年同期,成交量減少,一些賣房者急於出手,平均每套房降價在3萬元左右,但成交很難,市場觀望氛圍重。
與之相反,租房市場出現價格上揚需求量大的現象。目前,哈市出租房屋月平均價格上漲在50?100元。秋林一帶20平方米?40平方米價格甚至在每月600?1000元,但一直成交量高,其中租房客多為附近通訊、服飾等各類個體批發經營者,其中一部分經營者並非沒有購買該區域二手房的實力,但受當前經濟形勢不明朗,采取租房,暫時不買房。
公交車代替自購車
從去年下半年開始,盡管車市是降價聲一片,哈爾濱市律師姜昕還是放棄了買車。姜昕常年辦案,省內省外跑個不停,一直希望買臺自己的汽車。然而,席卷全球的金融風暴讓汽油價格不斷上昇,用車成本的大幅提高,使姜昕購車熱情降了溫,買車不合算。於是打車、乘坐公交車等方式成了姜昕的選擇。
據了解,目前省內車市上國產各品牌車紛紛推出降價、優惠、送禮等促銷手段,但難以扭轉頹勢。
走進省內先鋒路車市,各種促銷旋風讓人眩目。奔騰09款在裝備和內飾等各個細節上進行了多達20餘項的昇級與改進,最高優惠2萬元;金剛是吉利汽車在全新平臺上開發的一款優秀車型,以進軍中級車市場為主要目標,目前最高降幅0.8萬元;第三代奇瑞A3購車將贈送5000元禮包……有的還打出節能攻勢,例如一款福特車稱采用新技術,高效節油。但這些攻略並沒有提昇成交量。
新車遭遇寒流,二手車市場也是萎靡。在哈市先鋒路一家二手車車市,待交易車逐月增加15%左右。據一位管理員講,從去年年初開始,很多2007年的車就進場低價出售,其中一部分車主是因養車成本上昇而割愛,盡管有的二手車車價低於新車近40%,但油價居高不下,新車市場不斷降價,又影響了二手車交易,從目前看,二手車交易很難走出低谷。
私家車車市不景氣,城市公交車卻客流增多。據哈市公交部門介紹,進入去年11月以來,該市公交車客運量比去年同期增加了20%。該市十餘條線路上增加投放113臺公交車,通過加大車輛供給密度,有效縮短市民出行候車時間。
理性消費催生淘金行業
金融危機把人們傳統的『節儉』意識『激活』,而這種理性回歸,又讓具有敏銳商業觸覺的人捕捉到了淘金的機會。
出租行業火爆
每個孩子從小到大都擁有無數玩具,而小孩貪新忘舊的個性又讓家長頭痛不已。剛買的玩具玩不了一會兒,就扔到一邊了。不買又不行,真是浪費。在哈爾濱某知名網上論壇,網名為俊言媽的人從中看到了商機,開起了玩具出租行,她的宗旨是用小投資賺點小錢,這還真方便了不少精打細算的媽媽們,既滿足了寶寶求新的天性,又節約了一大筆開支。
不買車,出行選擇出租車;暫時不買房,選擇租房……人們的節儉生活方式使得這些出租業都呈現出火爆態勢。
網絡淘金風行
少花錢又不失原有生活品質,時尚人士將消費重點選擇了網上。過去,利用網絡淘金的基本是小打小鬧一買一賣式的小商家。如今,傳統的商家也瞄上了網絡,涉及到衣食住行方方面面,於是,一些專門提供各種優惠信息的服務性網站應運而生。
省內某媒體主辦的黑龍江打折網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誕生。針對變得精細起來的消費者,一些商家推出了優惠措施,但又不願全面推廣,大范圍影響利潤。於是網絡成了他們發布信息之處,只要消費者持有網絡提供的相應證明,就可享受到這部分優惠。此舉也大受消費者歡迎,他們可以到網絡貨比三家,又能得到真正的實惠。
而網站則在用戶的不斷點擊中,淘到了真金白銀。
修理業重燃生機
修理業已經冷清有相當一段時間了,東西壞了買個新的唄,於是一些修理師傅或改了行業,或僅夠維持經營。
一直在哈市道裡區修鞋的馮師傅就屬於維持經營的一員,但因為鞋是易耗品,釘個掌修個鞋跟的需求還不少,而且他收費低廉手藝又好,因而生意還算可以。這樣不溫不火的狀態已經有近十年了。
從去年下半年開始,他的鞋攤突然『火』了。除了經常光顧的老顧客外,還出現了更多的新面孔。有的還一拎好多雙,看那打扮,都是過去不屑於光顧小鞋攤的主兒。雖然不明白是什麼原因讓自己的生意又火爆起來,但已經忙不過來的馮師傅還是讓自己的妻子放棄清掃工作也過來幫忙了。
與馮師傅一樣,節儉意識重新回歸,讓修表業、修包業等等一些小型日用品的修理業又重燃了生機。
培訓業獨闢蹊徑
盡管金融危機還沒有影響到周圍大多數人的工作。但不斷從各路媒體接收到的信息也讓龍江人感到了危機。
在找工作比較嚴峻的形式下,不少人選擇了繼續充電,於是就自然會讓一些相關的培訓機構異常火爆。走訪省及哈市人纔大市場,人們會發現各種培訓班的招生廣告最為搶眼,而那些能夠讓學員考取證書的培訓機構則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