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1月8日訊 由生產型轉為消費型的增值稅轉型改革已於元月1日在全國全面鋪開。黑龍江省作為增值稅轉型最早的試點省份,先期運行的區域優勢十分明顯。但這種政策機遇,將隨著試點范圍的擴大和普遍推行而消失。那麼,在新一輪稅制改革中,黑龍江省企業將如何應對,面對機遇准備好了嗎?
近日,省國稅局從稅收角度分析了黑龍江省經濟發展中存在的差距和不足,為黑龍江省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參考依據。
第三產業稅收偏低
低於全國平均水平21.1個百分點
截至2008年10月底,全省稅收收入完成743.1億元,來自第二產業的稅收收入為624.6億元,佔84.05%;來自第三產業的稅收收入為118.4億元,佔15.93%。而2007年,全省稅收收入完成889.8億元,來自第二產業的稅收收入為664.7億元,佔74.7%;來自第三產業的稅收收入為225億元,佔25.3%,比全國平均水平低21.1個百分點。省國稅局局長趙曉明認為:『這說明黑龍江省第三產業規模偏小,對經濟稅收的貢獻率較低,同時也說明黑龍江省在第三產業發展方面還有很大潛力。』他建議,應圍繞生產、生活、消費和新型服務業等四大領域,以旅游業、物流業、數字產業、信息產業、文化產業等為突破口,大力培育和發展以現代服務業為重點的第三產業,壯大第三產業規模,提高在三次產業中的比重,提高對經濟稅收的貢獻率。
累計抵退增值稅顯示
黑龍江省固定資產投資額明顯低於遼吉
近四年來黑龍江省固定資產投資額明顯低於遼寧和吉林,新增項目不多,原有項目改造不夠,投資額度不高,發展後進不足。國家自2004年7月1日對東北三省八大行業實行固定資產投資抵、退增值稅優惠政策以來,到2007年底,黑龍江省累計抵、退增值稅20.15億元,而同期遼寧省累計抵、退增值稅為黑龍江省的3.8倍;吉林省則高於黑龍江省17.42億元。趙曉明建議應緊緊抓住國家實施全面擴大內需政策的戰略機遇,進一步實施大項目牽動工程,切實加大固定資產投資力度,改造傳統產業,壯大優勢產業,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和新興產業,提高黑龍江省經濟發展的質量和效益。
『一油擎天』格局未變
采掘業繳稅規模比重均居全國第一
『與全國其他省區市相比,黑龍江省具有明顯的「靠資源吃飯」特征。』趙曉明說,2007年來自采掘業的收入佔國稅收入總額的56.8%,采掘業繳稅規模和比重均居全國第一,其中來自原油和天然氣開采行業稅收收入佔總額的52.7%,而全國平均僅為5.24%,黑龍江省可以說是『一油擎天』;而同期來自制造業的稅收收入僅為144億元,居全國第24位,佔總額的22%。在2007年度全國獨立企業屬地納稅五百強中,黑龍江省除大慶油田有限責任公司高居榜首外,只有7戶企業入選,在全國排名第20位。
『這種資源型經濟稅收格局,受資源產量、開采成本和市場價格影響較大,而且隨著資源日漸枯竭,今後發展存在著相當大的考驗。』因此,趙曉明建議,應切實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一方面要圍繞可用資源和重點企業,整合資源,扶優棄劣,壯大汰小,在精加工、深加工、低投入、高產出、延伸產業鏈條上下功夫,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另一方面應積極發展資源型的接續產業和替代產業,提高非資源型經濟所佔比重,不斷增強黑龍江省經濟的可持續發展能力。
縣域重點稅源企業偏少
哈大齊重點稅源企業年納稅額佔87%
2007年全省國稅納稅額超千萬元的重點稅源企業共有361戶,佔全部企業納稅戶的千分之四,年納稅額佔全省國稅收入的81%。在這361戶企業中,哈、大、齊三市有225戶,佔重點稅源企業總戶數的62.3%,佔重點稅源企業年納稅額的87%,優勢盡顯;而伊春、黑河、大興安嶺等地區明顯處於劣勢。在2007年全國縣域經濟百強縣中,黑龍江省僅有肇東市入圍,百強縣數量列全國倒數第二位。』趙曉明分析,主要原因是,黑龍江省縣域工業項目少、經濟規模小、發展水平低。因此,應統籌區域經濟發展全局,大力發展縣域經濟,著力推進『三農』建設,為農民創造更多的就業和增收機會,逐步縮小地區之間經濟差距。
趙曉明最後建議,應大力倡導培植稅源,不斷壯大黑龍江省財力。在招商引資、發展經濟的過程中注重提高經濟的運行質量和GDP的稅收含量,注重結合地方經濟發展戰略和新型工業化進程。應大力倡導經濟稅收觀,促進稅收與經濟的良性互動,堅持把各項稅收優惠政策及時落實到位,積極涵養和培植稅源,避免竭澤而漁,為黑龍江省確定的大項目建設和各類企業發展創造優良的稅收環境和經濟發展環境,形成經濟與稅收的良性循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