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1月8日訊 哈爾濱市是東北三省目前首家通過國家驗收的『數字城管』城市。據了解,在創建具有『平戰結合』特色的『數字城管』共享模式過程中,哈市已在全市300餘條主次乾道、24個廣場和8個開放式公園設立了1150個攝像頭,重點街路、區域覆蓋率達到80%,實現了對人流、物流、車流集中地方的實時監控。
但與此同時,私人安裝攝像頭,一些商服、洗浴、賓館以『確保服務安全』為由在店內隱蔽處安裝的各式攝像頭也呈增長態勢,由此引發的爭端、牽涉到的法律空白點隨之產生。
如何在確保公共安全的前提下,讓個人隱私得到最大程度的保護,使二者和諧相處,成為『兩會』上市人大代表關注的熱點話題。
代表調查
攝像頭增多影響到公民隱私保護
去年6月,一位外地來哈游客在市建築藝術廣場游玩時錢包被盜,她隨即按動了廣場內的『電子警察』報警器,通過報警程序迅速與公安局報警平臺取得聯系。這是黑龍江省當時引進使用的第一個『電子警察』報警設備,它有4個電子眼。
據了解,以前只在銀行、政府機關等要害部門纔能見到的智能監控設備,如今在哈爾濱市已遍地開花。2006年6月,全市啟動了『數字城管』試運行工作,通過視頻監控系統、網絡等方式,特別是通過安裝電子攝像頭,對市區主乾街路、重點區域實現了24小時連續監控,對固定視頻監控不到的背街背巷實現了日常巡視。一些酒店、歌廳、超市、網吧、交通要道、醫院、學校、公交車等場所也紛紛安裝上了監控攝像頭。為提高安全保障,一些新建小區也陸續安裝了智能監控設備。幾年來,哈爾濱市通過『電子眼』破獲或防控的大小案件不計其數,有力打擊和震懾了犯罪。
在『電子眼』、各種視頻監控裝置提高整個社會公共安全系數的同時,一些負面效應也不容忽視。近幾年來,因部分服裝商場的試衣間、酒吧包房、酒店房間,甚至公共衛生間裡暗藏攝像頭而引發的糾紛屢屢出現。
哪些場所應該監視,由誰來監視?監視者的權利是否應該受到規范?被監視者是否擁有某種知情權?在攝像頭無處不在的情況下,特別是面對某些機構自行安裝的攝像頭時,很多市民會感到不安———自己像是生活在一個受到監視的環境裡,個人隱私受到影響。攝像頭的增多與公民隱私權保護力度的加大成為矛盾體。
相關信息
涉及隱私場所禁止攝像
去年7月10日,《哈爾濱市公共安全技術防范管理辦法》正式實施,規定除存放危險品的場所須安裝視頻監控外,機場、長途汽車站、火車站、碼頭的出入口、主要通道等部位,文化、娛樂、體育活動場所,大型商場、超市、賓館,醫院、學校、幼兒園的出入口、主要通道等部位,城市主要街路、治安卡口、主要交通路口、人行過街通道(天橋)、城際出入口、停車場、廣場和人員聚集地段,今後也必須安裝視頻監控系統。
《辦法》實施後,已建成的技防系統的使用單位,要將技防工程建設情況向公安機關技防管理機構備案。未建立技防系統的現有居民住宅樓或住宅區,應當安裝樓宇對講系統、防盜安全門;有條件的居民住宅區,可以在出入口、重要部位和區域建立入侵報警系統、視頻安防監控系統等技防系統。
《辦法》規定,在賓館客房、商場試衣間、更衣室、浴室、衛生間等涉及公民隱私的場所或部位及機關內部辦公室,則不得建立視頻安防監控系統。涉及公民隱私的圖像信息,應當采取保密措施,嚴禁泄露或違規使用、處理。
代表聲音
制定法規全面規范視頻監控系統
要將保障公共安全與保護個人隱私較好結合在一起,今後在安裝電子眼等視頻監控設備時,哈爾濱市應通過立法完善明確安裝主體、安裝范圍及各主體的責任范圍,保護監控探頭下的公民隱私權。同時應在安裝監控系統的場所設置明顯標識,還公眾知情權。並根據一定比例原則合理地確定監控系統的數量,通過立法規范對監控系統的管理,完善管理制度、加強監管工作。
同時,在制定相關法規的過程中,特別要明確什麼樣的地點可以設置監控,電子眼的買賣、安裝要有什麼嚴格規定與要求,誰能有權提取圖像信息,安裝視頻監控的區域是否設置明顯標志等問題。
此外,代表還建議,公共安全不僅涉及廣大市民的利益,更關系到千家萬戶的幸福。雖然確保公共安全是政府的重要職責,但市民在生活中也要增強公共安全意識,具備發現和防范公共安全隱患的能力。
政策瞭望
從現行法律看,我國法律對竊聽、竊照之類間諜器材的生產和銷售有著嚴格的規定,對非法使用竊聽、竊照專用器材造成嚴重後果的也有明確的規定,但並未明確將攝像頭規定為屬於竊聽、竊照之類間諜器材,也沒有規定非法使用竊聽、竊照專用器材未造成嚴重後果的將如何處理。
現在,世界上已有50多個國家和地區制定了保護個人信息的相關法律。去年9月,我國《個人信息保護法》草案已呈交至國務院,進入立法階段。這一法律出臺後,個人的手機號碼、家庭住址、郵箱、健康醫療信息、職業情況、資產狀況、婚姻家庭信息及檔案等,都將被納入法律保護的范圍。不論是學校、醫院,還是單位私自將公民的個人信息泄露,都屬違法,將被追究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