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政務·政策  >  政務
搜 索
吉炳軒:大力發展教育 促進黑龍江更好更快發展
2009-01-11 06:35:06 來源:東北網-黑龍江日報  作者: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大力發展教育 促進全省經濟社會更好更快發展

  在教育工作座談會上的談話

  吉炳軒

  2009年1月8日

  

  我省始終高度重視發展教育事業,特別是近年來,把堅持教育優先發展作為學習貫徹『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的重要體現,深入實施科教興省戰略和人纔強省戰略,不斷加大教育投入,深入推進教育改革,大力推動教育事業快速發展。基本普及義務教育和基本掃除青壯年文盲取得歷史性進步,普通高中瓶頸制約得到緩解,職業教育『兩基』工作發展力度加大,高等教育在規模擴大的同時,教育質量、科技創新能力和辦學水平明顯提高,為我省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有力的人纔支橕和智力保障。

  取得成績主要表現在:

  基礎教育穩步發展。從1986年開始推進『兩基』工作,到1998年全省『兩基』人口覆蓋率就達到了85%,提前兩年實現了國家規定的『兩基』目標。到2006年全省100%的人口地區實現『兩基』要求,完成了我省教育發展史上具有裡程碑意義的重大任務。2007年9月,順利通過國家『兩基』督導檢查,義務教育進入鞏固提高、均衡發展和『雙高普九』的新階段。在全國率先制定實施了中小學公用經費標准和投入監管、責任追究制度,義務教育全面納入公共財政保障體系,建立了進城務工農民子女義務教育保障機制。

  高等教育跨越發展。普通高校由2002年的48所發展到2008年的70所,地市覆蓋率100%。招生由11.6萬人增長到21.6萬人,在校生由33.5萬人增長到67.8萬人。高等職業教育發展態勢良好,建設國家級示范性高等職業院校4所、省級示范性高等職業院校10所。研究生教育規模擴大,研究生培養學校由2002年的14所增加到2008年的17所,博士學位授權學校由10所增加到12所。研究生招生規模由7091人增加到1.6萬人,在校生由1.8萬人增加到4.9萬人。

  素質教育全面加強。加強和改進了大中小學德育工作,高校全面實施了思想政治理論課新課程方案。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取得突破性進展,普通高中全面進入新課程,建立了三級課程管理體系和素質教育評價體系。大規模開展教師培訓工作,全省小學、初中、高中專任教師學歷合格率分別達99.3%、97.7%和91.6%。全省普通高校專任教師3.98萬人,是2002年的1.7倍,具有碩士以上學位的教師比例由30%提高到44.8%。在高校實施『長江學者計劃』和『龍江學者計劃』,面向海內外公開引進人纔。

  辦學條件整體改善。全省教育經費總投入由2002年的128.2億元,增長到2007年的218.6億元。省直屬高校和單位總投入由23.1億元增長到60.5億元,5年來累計投入專項資金14.2億元,為教育改革發展提供了基本保證。省委、省政府把中小學危房改造工程納入『十項利民行動』專項推進,2006年省政府一次性投資7.6億元,吸引地方投入2.6億元,徹底消除了農村中小學全部D級危房113.9萬平方米。實施了『農村寄宿制學校建設』工程,完成了遠程教育工程,受益學生193萬人。2006年以來,全省累計選派5872名城鎮教師到農村支教,加強了農村學校和城鎮薄弱學校建設。

  服務經濟成效顯著。實施了《教育為黑龍江老工業基地振興服務計劃》,調整學科專業結構,加大緊缺人纔培養,省屬本科院校建設了358個為老工業基地服務相關專業,建立了10個校企合作人纔培養培訓基地,建設了26個人纔培養中心。實施『村村大學生』計劃,為農村培養實用技術和管理人纔10119人。大力開展勞動力培訓,進行了30個骨乾專業和14個實訓基地建設。積極推進高校科研工作參加科技創新活動。近5年來,承擔各級各類科研題目4萬多項,申請各類知識產權3542項。加強科研成果轉化平臺建設,現有國家大學科技園2個、國家農業園區1個、省級大學科技園2個、國家級科技孵化器2個、省級科技孵化器3個。在石油、乳品等方面建設了8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從2004年到目前,教育為老工業基地振興服務的校企合作重大項目69個,服務企業100多家,推動了企業自主研發能力提昇。

  

  加快黑龍江發展,離不開人纔的培養,離不開人纔的支橕,如果沒有教育事業的快發展、大發展,沒有一大批高素質的人纔,加快發展就會成為空話。在新的發展階段,我們必須更加重視教育工作,大力發展教育事業,為我省更好更快發展提供科技支橕、智力支持和人纔保障。

  一定要清醒認識到:

  加快科技創新對轉變我省經濟發展方式具有決定性作用,只有加強教育,纔能加快創新。從我省產業結構看,原字號和重工業比重過高,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勢在必行。2007年,我省重工業實現增加值2523.4億元,佔規模以上工業的88.4%,采掘業實現增加值1797.1億元,佔規模以上工業的63%。80%左右的工業產品為初級加工產品和資源密集型產品,農產品精深加工率僅為20%左右,高科技產業和項目偏少。2007年,我省信息服務業銷售收入349億元,增加值164億元,佔全國的比重僅為0.5%和1.3%。其中,信息產品制造業銷售收入為87億元,僅佔全國的0.17%,軟件業銷售收入為87.4億元,僅佔全國的1.5%。經濟增長比較粗放,萬元產值能耗1.354噸標准煤,比全國平均水平高17個百分點。調整經濟結構,轉變發展方式,關鍵在科技創新,關鍵在領軍人纔。縱觀當今科學技術發展進程,一個傑出的領軍人物,往往能夠帶動一項重大技術的突破,乃至一個學科、一個產業的興起。領軍人纔是創新人纔隊伍中的中流砥柱,在經濟發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一定要充分發揮教育在創新人纔培養中的重要作用,把加速培養造就優秀科技人纔特別是科技領軍人纔作為十分緊迫的戰略任務抓緊抓好。

  提高農民科技文化水平對我省率先實現農業現代化具有決定性作用,只有加強教育,纔能提高水平。省委十屆六次全會提出,要建設糧食生產大省、畜牧業養殖大省、農產品加工大省和食品加工業大省,把我省農業建設成為技術先進、裝備精良、產業發達、機制靈活的現代農業,在全國率先實現農業現代化。實現這一奮斗目標,一個基本的條件是實現農民科技文化水平的現代化。目前,全省農村勞動力平均受教育年限不足9年,吸納現代農業科學技術十分吃力。現在全省種植業化肥有效利用率僅為35%左右,超量使用化肥加劇了土地板結。農民缺乏農藥安全使用知識,藥量過大,藥效不高,而且還污染嚴重。農業機械佔有率很高,但有效利用率卻很低。農業機械的數字化、智能化、自動化,農作物栽培的規范化、模式化,以及噴灌技術、滴灌技術、科學測土、配方施肥等,都對農民的科學文化水平提出了新的、很高的要求。農業現代化不僅僅是裝備現代化,更重要的是農民現代化。這就迫切需要提高農民的教育水平,提高每個農業勞動生產者的素質,以適應現代農業發展的要求。


  高端經營管理人纔對我省發展現代服務業具有決定性作用,只有加強教育,纔能多出人纔。我省經濟發展相對滯後,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現代服務業發展緩慢,缺乏對經濟社會快速發展的帶動能力。金融業發育十分不足,市場化程度很低,整體實力也不強。我省各項貸款餘額在全國各省區市列第24位,貸款增速列全國末位。從資本市場發展情況來看,我省連續5年沒有企業在國內資本市場上市融資。截至去年9月末,全國境內上市公司累計募集資金總量為2.2萬億元,省均704億元,而我省境內上市公司僅募集到資金197億元,相當於省均募集額的28%,不足全國境內上市公司募集資金總量的1%。這裡既有企業生產經營問題,也有資本市場的知識能力問題。我省只有一個證券公司,注冊資本金僅3億多元,缺少承銷人纔,在國內資本市場明顯處於劣勢。省內企業改制和申請上市的前期工作,都要委托省外證券公司和中介機構。再以軟件及服務外包業為例,據不完全統計,2007年我省軟件服務外包業收入52億元,而遼寧省僅大連一個市就達到215億元。這種狀況與缺乏這方面的人纔不無關系。自二十世紀八十年代開始,全球產業結構已呈現出由『工業型經濟』向『服務型經濟』轉變的趨勢。我省要面向世界大開放,實現更好更快發展,必須加快現代服務業發展,這就需要大量信息、物流、旅游、會展、金融、文化產業等現代服務業人纔。因此,必須加強教育工作,加快緊缺人纔的培養。

  發揮人的潛能對我省開展全民創業具有決定性作用,只有加強教育,纔能增長纔能。我省資源稟賦好、有很多優勢,但沒有很快富起來,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民營經濟發展緩慢。據國家有關方面的統計,『十五』期末,全國民營經濟佔GDP比重已昇至65%,而我省2007年民營經濟僅佔全省GDP的35.8%。因此,我們提出要全民創業,鼓勵人民群眾自謀職業,大力推動自主創業。但創業是需要能力的,包括技術能力、管理能力、決策能力以及相關行業知識。從農民工就業來看,農村勞動力素質的低下,制約了農村富餘勞動力向二三產業轉移。由於缺乏專業知識和技能基礎,使得進城的農民在城市中求職和發展十分困難,多數局限在建築業等重體力型行業,就業穩定性差,一旦出現經濟不景氣,就會失業而導致『返農、返貧』。通過職業技術培訓提高農民個人素質,使轉移到城市的農民獲得消除貧困、提高生活質量所必須的、最基本的知識和技能,獲得穩定的工作崗位和工資性收入,是加快農村發展、縮小城鄉差距、促進農民增收見效最快的辦法。這就需要我們加強教育工作,充分利用職業技能培養培訓資源,大力開展創業技能培訓,提高廣大群眾的創業素質和能力。

  

  當前,我省正處在振興老工業基地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時刻,加快發展教育,對促進全省經濟社會全面發展意義深遠。我們要按照黨的十七大要求,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堅持以人為本、德育為先,推進教育改革,優化教育結構,大力抓好義務教育,大力抓好高等教育,大力抓好職業教育,大力抓好素質教育,不斷提高教育的現代化水平。

  一要大力抓好義務教育。義務教育在我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當中,具有基礎性、先導性和全局性的重要作用。普及和鞏固義務教育,是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和人纔強國戰略的基礎工程。黨的十七大明確提出,要促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按照這一要求,我們要以區域推進為重點,優先解決好縣域內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問題,並在此基礎上力爭在更大范圍內逐步推進,努力縮小城鄉之間、地區之間和校際之間義務教育的差距,促進中小學教育水平全面提高。要全面啟動標准化學校建設工程,認真貫徹省政府下發的《黑龍江省義務教育學校標准化建設意見》,堅持省市統籌、以縣為主、分步實施、適度超前、全面建設、同步推進的原則,改善辦學條件,滿足教學需求。要加強教師隊伍建設,做到專業結構、知識結構、學歷結構、職務結構及年齡結構合理配備,各類人員符合國家規定的任職條件。要建立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教學與評價體系,將學校標准化建設與中小學布局調整、危房改造工程、寄宿制學校建設工程、遠程教育工程和教師支教工程等結合起來,統籌規劃,合理安排。到2010年,要完成各市地城區和部分條件較好的縣城義務教育學校的標准化建設;到2012年,要完成所有縣城和部分條件較好的農村義務教育學校標准化建設;到2020年,要全部完成全省義務教育學校標准化建設。要針對農村辦學規模小、教學設備不足、教師結構不合理、『普九』水平低等實際問題,不斷加大對農村教育投入力度,完善農村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積極推進城鄉教育資源優化共享,按照小學就近入學、初中相對集中的原則,制定學校資源優化整合規劃。要加強對農村教師的培訓,組織城鎮教師下鄉支教,開展城鄉學校結對幫扶活動,通過多種方式提高農村教育水平。要充分利用好『農村中小學現代遠程教育工程』信息平臺,加快農村中小學基礎教育信息化發展步伐。

  二要大力抓好高等教育。高等教育是衡量一個地區文化教育水平的重要標志,是推動地方經濟社會加快發展的重要力量。目前,我省有高等學校70所,其中國家『985』工程院校1所、國家『211』工程院校3所。我省高等教育的基礎是好的,實力是強的,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的能力也是高的。要認真落實《高等教育強省建設規劃》,集中力量建設一批高水平大學、建設一批高水平學科專業、建設一批高水平創新平臺、建設一批高水平社科基地、培育一批高水平領軍人纔,提昇我省高等院校的整體實力和核心競爭力。要積極實施新農村建設服務計劃、緊缺人纔培養培訓服務計劃、高層次人纔培養培訓服務計劃、校企共建工程技術研發中心服務計劃和高校科技成果轉化服務計劃。積極推進大學校區、公共社區、科技園區合作聯動,轉化一批高新科技成果,吸引一批研發經營人纔,建設一批自主創新企業,增強高校服務經濟社會發展和自身可持續發展的能力。要加強裝備制造業、石化工業、能源工業、高新技術產業、農林牧漁產品精深加工業、生物制藥、電子信息、現代農業、現代服務業、旅游業和外經外貿等產業發展所需各類專業技術人纔的培養。建立健全『靈活、互動、互助』的產學研一體化創新機制,鼓勵校企合作,實現互利雙贏。要圍繞我省『八大經濟區』、『十大工程』建設,選擇一批重點科技項目,組織高校科研攻關,為我省經濟社會更好更快發展提供科技支橕。

  三要大力發展職業教育。職業教育直接影響勞動力數量、質量、結構與觀念,在促進人口素質提高、推動生產力發展和社會和諧發展中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要擴大職業教育辦學規模,堅持普通高中教育和中等職業教育並重,大力發展中等職業教育。要擴大高級技工、技師培養規模,重點抓好技能型人纔培養、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農村實用人纔培養、城市職工繼續教育和再就業培訓。要拓寬職業教育辦學渠道,形成多元投資的辦學格局。要發揮政府主導作用,充分調動企業、行業和社會力量的辦學積極性。大力支持、扶持企業、行業組織和民間資本興辦職業教育。要加強政策引導,創新職業教育辦學模式。要適應我省產業發展需求,合理設置專業、安排課程、編制教材、確定學制。要注重提高學生的就業創業能力,推進校企合作、工學結合,加快技能型人纔培養培訓步伐。要加強職業教育實訓基地建設,圍繞制造業、維修業、社會服務業等行業,建設綜合性、區域性和專業性實訓基地。要抓好農村職業教育,擴大農村初高中畢業生的招生規模,加強縣級職業教育中心建設,加強農民工轉移就業培訓,提高進城務工農民的職業技能和就業能力。

  四要大力抓好素質教育。要全面貫徹落實黨的教育方針,以提高國民素質為根本宗旨,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堅持育人為本、德育為先,努力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要認真落實中央《關於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的若乾意見》,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納入教育全過程,大力開展品德教育、紀律教育和法制教育,引導青少年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弘揚者、實踐者。要認真貫徹落實中央《關於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大力推動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成果進教材、進課堂、進頭腦,教育引導大學生堅定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決心和信心。要加強學校文化建設,優化育人環境,使校園成為弘揚正氣、團結友愛、生動活潑、秩序井然的精神文明建設基地。要健全完善家庭、學校、社會三位一體聯動機制,營造有利於青少年健康成長的社會條件。要積極開展實踐教育,堅持教育與生產勞動和社會實踐相結合。要不斷深化教育課程改革,根據基礎教育、職業教育、高等教育的不同特點,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有更大的思考空間、更多的體驗空間和更廣的實踐空間,全面開發學生的創造思維和創新潛力。


  四

  自古以來,中華民族就有尊師重教的優良傳統。只有尊師重教纔能培養好人纔,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強有力的人纔、智力、科技支橕。1985年1月1日全國人大會議就作出決定,將每年9月10日定為我國的教師節,有力地促進了尊師重教良好風氣的形成。去年8月,胡錦濤總書記在中南海親切接見了全國優秀教師代表,高度贊揚了人民教師胸懷祖國、熱愛人民,學為人師、行為世范,默默耕耘、無私奉獻的高尚精神,向廣大人民教師在教書育人崗位上勤奮工作,做出的突出貢獻表示崇高的敬意。在黨和國家的倡導下,全社會尊師重教已蔚然成風氣。但由於市場經濟條件下各種復雜思想的影響,一些地方尊師重教的觀念有所淡化,教育事業在發展中還有不少困難和問題,所以,還要強調尊師重教,還要在全社會興成尊師重教的濃厚氣氛,並為教育事業的發展多辦實事。

  各級黨委和政府要重視教育工作,把教育發展納入本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總體規劃,從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高度,切實把教育擺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對教育工作優先謀劃、優先支持、優先推進,及時分析、研究和解決教育工作中存在的重大問題。我省經濟不發達,各級財政不寬裕,但對教育投入問題,也要堅持『再窮不能窮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的原則,努力建立以政府為主導、各方面共同參與、社會各界積極支持教育發展的機制,加大對教育的投入保障力度,尤其是要保證財政性教育經費增長明顯高於財政經常性增長幅度,逐步使財政性教育經費佔地區生產總值的比例達到4%。要形成黨政領導齊抓共管教育的領導體制,實行黨委、政府定期研究教育工作以及領導乾部和部門定點聯系學校制度。各級黨政領導特別是主要領導要進一步深化對教育地位、作用的認識,牢固樹立『為官一任、興教一方』的責任意識,親自抓教育發展規劃、教育投入保障、教育政策落實和教育質量提高,成為熟悉教育、情系教育、指導教育、推進教育與經濟協調發展的領導者,尊師重教的帶頭人。

  要組織動員全社會支持教育事業的發展,使全社會都充分認識到『振興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興教育的希望在教師』,要讓所有的乾部群眾都把支持教育事業發展當作自己的事情,積極在人力、財力、物力上大力支持教育事業。要大力宣傳優秀教師的先進事跡,對做出突出貢獻的優秀教師,要給予表彰獎勵,真正使教師成為社會上最受尊敬的人、最受尊重的職業。各級各類學校都要努力為教師排懮解難,做到政治上關心、工作上支持、生活上體貼,不斷改善教師的工作生活環境,努力提高教師待遇,依法保障教師收入水平,完善教師醫療、養老、住房等社會保障。要下力整治校園周邊環境,為教書育人提供一個寧靜、安全、和諧、優美的空間。要嚴把進入學校的食品質量關,確保安全可靠,有利於師生健康。要支持學校產學研結合,新產品開發,為學校科技成果的轉化、產業化的發展提供支持和一切便利條件。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就有關心教育、重視教育、社會各界大力支持教育的良好風范,要把這一優良傳統繼承下去,發揚開來。

  要加強教師隊伍建設,做到教書育人、為人師表。教師是人類文明的傳承者,推動教育事業又好又快發展,培養高素質人纔,教師是關鍵。長期以來,全省廣大教師自覺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認真做好本職工作,為我省教育事業發展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做出了重要貢獻。要繼續努力做到胡錦濤總書記在接見全國優秀教師代表時所要求的『愛崗敬業、關愛學生,刻苦鑽研、嚴謹篤學,勇於創新、奮發進取,淡泊名利、志存高遠』,全身心地投入教育事業,為教育事業的發展做出貢獻。各個學校都要高度重視和切實加強教師隊伍建設,把師德建設放在教師隊伍建設的首位,使廣大教師牢記人民教師的神聖職責,以發展先進文化和推進社會進步為己任,把個人的發展同社會主義偉大事業、同祖國的繁榮富強緊密聯系在一起,努力肩負起培養好下一代的重大歷史使命和社會責任,成為無愧於黨和人民的人類靈魂工程師。廣大教師要用美好的品德影響學生,用高尚的人格感染學生,用正確的觀念引導學生,用崇高的精神陶冶學生。要與時俱進,勇於創新,養成終身學習的習慣、勤奮進取的精神、嚴謹治學的態度,不斷提高教學質量和教書育人的本領。

[1]  [2]  [3]  下一頁  尾頁

責任編輯:張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