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1月11日訊 近日,哈爾濱市一家幼兒園的一項問卷調查發現,孩子回家後,家長最愛問『吃了啥』、『學了啥』、『受欺負了嗎』3個問題。幼教專家表示,這顯示部分家長根本不知道如何與孩子溝通。
該園在60位5-6歲幼兒家長中進行了一次代際關系調查,其中問道:孩子從幼兒園回家後,您經常會問哪些問題?回收的問卷顯示,1/3的家長最愛問『你吃了什麼』、『你受欺負了嗎』、』你學了什麼』3個問題。家長想借此來了解孩子在園內的生活玩耍情況,可孩子的回應並不積極,要麼說『不知道』、『忘記了』,要麼索性拒絕回答。該園園長表示,這表示部分家長不知道如何與孩子溝通。家長的初衷是關心孩子,但這種例行公事式的問話,僅僅從家長的角度出發,並沒有站在和孩子平等的地位,了解他們內心真實的想法。孩子感覺出不平等,就會拒絕交流。家長放棄直白的問話,最好在一定情境下從側面了解孩子在園中的表現,用幼兒願意聽、聽得懂的語言和他們交流。
讓孩子體驗『同志式的平等』
『我和孩子說話也沒擺什麼架子,但孩子只學會不怕我,在和孩子溝通中應該注意什麼呢?』教育顧問苗苗說,和孩子相處,家長不該僅僅只是家長,而應該像演員一樣經常變換角色。苗苗表示,比如當孩子放學回家,有的家長會詢問孩子在學校裡的表現,這時候家長就是與孩子分享一天中的見聞是『朋友』;當孩子拿著作業向家長請教時,家長又轉身變為『嚴師』;同樣的,當家長不知道如何使用電腦,不防向自己的孩子請教,讓孩子也當回『老師』;當家裡發生爭執時,也讓孩子發表自己的意見看法,體驗一回『同志式的平等』。
『我和我的孩子就常常互相扮演同學、朋友、老師、同事、親人的角色,我可以稱呼他趙剛同學、趙剛老師,他也可以稱呼我苗苗老師、親愛的媽媽、哥們兒……』在苗苗老師看來,這種換位的體驗,不僅能拉近她與孩子的距離,讓孩子願意向她傾訴,而且也讓她重新感受到當孩子的喜怒哀樂,重新體驗一回從5歲、10歲到20歲的成長歷程,這是很多家長都可以借鑒的做法。
成功溝通『哪壺先開提哪壺』
兩代人溝通的藝術,在於家長既是『童心未泯』,又會『老謀深算』。做不到『童心未泯』,孩子對家長敬而遠之,沒有共同語言;而只有『童心未泯』,沒有『老謀深算』,則無法引導孩子。
有些家長和孩子溝通常常失敗的原因,就是『恨鐵不成鋼』,『哪壺不開提哪壺』。其實溝通成功的藝術就在於『哪壺先開提哪壺』。有個平時動作總是慢騰騰的小學一年級的孩子對父親說:『爸爸,今天體育課上我跑了第一名!』父親有點納悶,但還是說:『小冠軍,快把比賽的實況給爸爸描述一下吧!』原來是上體育課的時候,全班同學分成四組比賽,這個孩子在小組跑了最後一名。然後每組最後一名同學再比賽一次,這個孩子就是這次『安慰賽』的冠軍。孩子明明是小組比賽的最後一名,只是可憐的敗將中的冠軍,還值得高興嗎?但是通過談話父親發現的是孩子可貴的自尊心,於是決定和孩子一起慶祝『過五關斬六將』,閉口不談『敗走麥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