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楊弘智委員代表民建省委發言 |
以下是發言全文:
我省綠色農業產業化發展迅速,2007年,全省綠色農業產業化提高的農產品產值佔整個農村經濟比重27.2%;農民綠色農產品人均收入3100元,佔人均收入總數的37.4%;地方名牌和優質品牌影響力不斷擴大,市場佔有率和信譽度不斷提高。但是,我省在綠色農業產業化發展中也存在諸多問題,主要是:
一是缺乏完整的綠色農業產業化發展整體規劃和布局。其一,政府對綠色農業產業化發展宏觀指導與調控不夠,區域發展不平衡,多數地市發展慢,綠色農產品加工企業數量少、規模小,科技含量低,無法形成專業化生產、系列化加工。其二,資源未得到合理配置,各地區主導產業不明確;優勢和特色農產品生產分散,未形成綠色農產品產業帶。其三,多數綠色農產品生產企業未得到有效整合,導致產業趨同、成本增加、管理分散、產品過剩、效益低下、無序競爭、資源浪費甚至生態環境遭到破壞。
二是缺乏集約化農業生產基地,沒有形成規模效應。我省綠色農產品生產基地規模偏小,分布過於分散,絕大部分仍采用傳統的農業生產方式,使得生產成本居高不下。同時,綠色農產品種植基地建設需要投入資金近10億元,除省政府投入專項資金5500萬元外,縣鄉投入微乎其微,配套資金無法落實,綠色農業產業化生產難以擴張和優化昇級。
三是龍頭企業處於初級發展階段,帶動作用弱。全省大多數企業規模小,以資源型、傳統綠色農產品生產為主。有些地方政府乾預過多,甚至硬性將龍頭企業和農戶組合到一起,嚴重影響了綠色龍頭企業生產經營的積極性。
四是產業化過程中精深加工能力低,缺乏品牌效應。在我省已確認的14個綠色名牌農產品中,多屬初級產品,精加工少,產業鏈條短,加工程度只有40%,與發達國家80%的綠色農產品加工率相差甚遠。2/3的市縣企業所生產的綠色農產品沒有形成特色鮮明、市場認知率高的知名品牌;綠色農產品品牌雜亂,宣傳力度和市場影響力不足,缺乏品牌效應,難以形成國際、國內競爭力。
五是缺乏產加銷一體的市場體系。龍頭企業與農戶聯結松散,未形成風險共擔、利益共享、讓利於農的經濟利益共同體。同時,綠色農產品生產加工企業過分依賴於傳統商業流通渠道,與營銷企業沒有形成穩定的協作關系,供銷『快速通道』尚未普遍建立。加之龍頭企業缺乏市場觀念,沒有整體宣傳和推介意識,造成了綠色農產品市場物流、資金流和信息流不暢。
六是缺乏完善資金保障,投融資渠道單一。很多綠色農業生產基地和鄉鎮企業分散的經營模式,使企業和個人無力承接金融組織的貸款,加之綠色農業和其相關產業獲得利潤周期長和投資風險大等特點,難以吸引銀行、合作社、社會企業和團體的金融信貸支持。
下面,就進一步加快我省綠色農業產業化發展提幾點建議:
第一,規劃綠色農業產業化布局,因地制宜發展綠色產業帶。以市場為導向,吸收國內外先進經驗,根據地區要素、稟賦結構變動的要求,明確主導產業,選擇比較優勢產業發展,推動綠色優勢和特色農產品向優勢產區集中,形成優勢綠色農產品產業帶。發展優質水稻產業帶和高脂肪、高蛋白大豆產業帶以及高淀粉、高氨酸玉米產業帶等三大綠色作物產業帶,實現規模經濟,帶動綠色農業產業化結構的動態調整、優化和昇級。
第二,加快綠色農業生產基地建設,為綠色農業產業化發展奠定基礎。充分依托優勢產業帶規劃,有計劃地扶持一批發展潛力大的綠色農產品生產基地,擴大種植面積,實現規模化生產和專業化加工。科學確定綠色生產基地的選擇,因地制宜,按照區域化布局、專業化生產、規模化經營的原則,建設一批集中連片、特色鮮明的綠色農產品生產基地。把一家一戶的小生產發展為多村一品、數鄉一業的基地式生產,積極培育綠色農產品專業戶、專業村、專業鄉,提高商品率。
第三,建立綠色農業龍頭企業『航空母艦』,實施名牌工程。綠色農業龍頭企業發展要突出『大、高、外、強』:大,即大規格,培植集信息傳遞、技術推廣、貯運銷售等多種功能於一體的大型龍頭企業;高,即高標准,產品要做到高附加值、高科技含量、高市場佔有率;外,即外向型,要佔領本地市場、站穩國內市場、開拓國際市場;強,即三力強,就是牽引力、輻射力、帶動力強。要加強綠色農產品企業的精深加工能力,依靠科技進步,實施品牌戰略,建立符合綠色農產品發展規律的加工體系,實現綠色農產品由初級加工向精加工及二次以上深加工轉變;由傳統加工向先進適用技術和現代高新技術加工轉變;由資源消耗型加工向高效節能和資源利用型加工轉變,增強國內外競爭力。
第四,實施綠色農業科技創新,加快產業化進程。建立綠色農產品生產加工技術創新體系,研發以天然物質為原料、高效節能、無污染、無殘留、有利於生態改善的綠色農業生產資料。建立完善優良品種展示示范園區,將良種化工程中的中標品種和當地的主推品種、搭配品種以及苗頭品種作為示范工作的重點深入到鄉村、農戶,帶動農民選用優良綠色品種,最大限度地發揮其增產增效作用。
實施綠色農產品標准化生產認證體系、質量安全認證體系、安全監測體系,定期對基地的大氣、土壤、水質等指標進行檢測。各級質量監督部門定期或不定期地對認證企業、認證產品進行監督檢查;主動參與國際標准化活動,了解和掌握國內外綠色農業及相關產業的先進生產技術、管理經驗和貿易動態;熟悉歐盟統一市場、美加墨自由貿易區等區域性技術標准和認證制度,按國際統一標准進行生產、認證和營銷。
第五,構建產加銷一體化的綠色農業市場營銷體系。圍繞發展主導產業、生產基地將生產農戶、龍頭企業和重點營銷市場有機地銜接起來,形成產加銷一條龍、貿工農一體化的綠色農業可持續發展的緊密性利益共同體,統一核定農副產品價格,把加工、運銷環節的部分利潤返還給農戶。實行生產基地、加工經營的權責制,避免由於市場波動出現搶收搶購或拒收拒購現象。在一體化經營創利多的階段,提取適當的風險基金,以備在產品滯銷、市場跌入波谷、遭受自然災害時提供保護。同時,加快綠色農產品市場建設,改善各類市場的基礎設施;創新產品包裝保鮮工藝,保證產品特色營養價值在流通中不過多流失;完善綠色農產品市場信息網絡建設,利用多種渠道加大宣傳力度。
第六,拓寬融資渠道,建立多層次的投融資體系。政府對綠色農業產業化發展應予以財政扶持、稅收減免、產業保險等優惠政策措施。省、市各級政府每年要投入一定資金,作為綠色農產品產業化發展的專用資金,列入財政預算。專項資金應主要用於生產基地建設,龍頭企業為農戶提供培訓、營銷服務和科技開發等方面。既要建立多元化、多層次的資金投入體系,發展貸款公司、農業互助合作組和信用聯盟等新型農村金融機構,規范農村民間信貸,探索農村信貸擔保體制,搞好農村小額信貸發放;組建農村金融擔保機構,發展農業保險。鼓勵和扶持市場前景好、科技含量高、特色突出的綠色農業高新技術企業和企業集團融資上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