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社會萬象  >  民生
搜 索
哈爾濱『上訪專業村』雙峰村成第一個全年無上訪村
2009-01-19 10:39:15 來源:東北網-哈爾濱日報  作者:楊興文 趙宏光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東北網1月19日訊 如今農民維權意識強,加上農村各種矛盾多,上訪已經不是新鮮事兒。可幾天前,記者接到一個陌生電話。電話中說,我是賓縣寧遠鎮雙峰村的老黨員,名叫馬連雲,今年74歲了,我們幾個老弟兄,有點事想找記者嘮扯嘮扯。

  馬老漢緊接著爽朗地笑起來:『我們是上訪,但不是你們想的上訪。現在村裡日子好過了,多虧了市紀委的幫扶,我們想找個記者說說,再到我們那看看,給我們寫幾筆。』

  跟你們說說以前的雙峰

  馬連雲告訴記者,我在雙峰村生活了70多年,過去的困難就別提了,雙峰村是全省聞名的貧困村,我就說說以前的雙峰吧!

  雙峰村13個自然屯,被朝陽河河水隔開,分成南北兩面。夏天孩子們上學,家長得用牛車接送。河上有個小木頭橋,可趕上下來山水,木頭橋經常被衝跑。馬連雲原來種果樹,瞪著眼睛看著果子出不了山,幾天就爛成泥。同樣的糧食,在這每斤得少賣1毛錢。收糧時間一過,有人來揀便宜,糧食價格低不說,收糧的把車停在河北,看著你人背人扛地過河,在這邊上秤。老百姓賣頭豬,得先僱人抬過河。再說娶媳婦,定好的日子不能改,趕上下雨,新郎官得背著媳婦過河來典禮。

  曾經當過支部書記的王樹申感慨,不是不想改變,是沒有能力。現在,市紀委扶貧,把祖上就盼著的事辦了。老百姓都這麼說,這是做夢都沒有夢見過的好事。

  老馬對記者說,你們最好到我們那裡看看,這樣我們纔心安。

  架橋成了我們的大喜事

  幾天後,我們應馬老漢之邀,去了趟雙峰村。馬連雲和幾個老黨員等在村委會,陪著我一起看了市紀委修的衛士橋。支部書記劉延明說,衛士橋是老百姓起的,紀委是黨的衛士嘛!

  站在村委會門前,我們看見東西兩側各有一座橋。劉延明說,市紀委秘書長李雲鵬第一次來調查,就碰見農民娶媳婦過不來河的尷尬事兒。他當即和村裡的老黨員座談,找出影響群眾情緒、制約經濟發展的問題,雙峰村的當務之急就是需要架橋。

  市紀委書記親自幫忙協調資金,2006年投資80多萬元,建起了『貼心橋』。2007年,又投資11萬多元,建起了『衛士橋』。雙峰村的水不好,老輩人都有『地甲病』。改水的自來水井挖了幾年,但是沒有配套資金,一直撂著。是市紀委在財政廳協調了資金,讓自來水配套,連水龍頭都是配套的。雙峰村居住分散,村民到鎮裡看病耽誤時間,市紀委幫忙建起了第一流的衛生所。

  屯長劉亞臣說,修橋的日子像過節。老農民陳生修橋開始就整天在工地轉悠,他逢人就說,有了橋他可以多活20年。『貼心橋』竣工的日子,老陳特意裝了100個笨雞蛋,執意讓李雲鵬帶上。

  上訪專業村如今無上訪

  鎮乾部周木恩是個救火隊長,過去常年在雙峰村蹲點。不為別的,就是因為雙峰村上訪嚴重。當時雙峰村的書記、村主任,當地人不願意乾,只好政府下派。劉延明過去在鎮裡當敬老院長,是雙峰人,雙峰人比較相信他,讓他回來『救火』,期望上訪的事少一點。

  劉延明說自己趕上了好時候。市紀委扶貧不但扶硬件,還扶心,凝聚了人氣。農民李佩山是個養豬的把勢,但是修橋前硬是不敢養。現在來到山窩裡李佩山的豬場,大小豬存欄120餘頭,每年養豬能掙10萬多元。市紀委還幫助協調養黃牛貸款,農民張士民貸款3萬元養起黃牛,去年花7萬元蓋了新房,今年還有10多頭存欄的黃牛。對於那些無勞力的特困戶,每年春節快到時,市紀委都將肉、油、面送到特困戶的手上。農民們在一起議論,現在政策好,不能老惦記著上訪了,那樣對不住良心。周木恩說,農民發展經濟的思路改變了,精神振奮了。現在,村裡正忙著准備試種無公害水稻,栽地產果,要讓曾經的朝陽河水害變成水利。

  曾經的上訪專業村,變成了第一個全年無上訪村。

責任編輯:宋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