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哈爾濱1月27日電題:9個男人守護著『太陽溝』
新華社記者顏秉光熊琳
黑龍江大興安嶺崇山峻嶺中有個『太陽溝』。9名平均年齡45歲的鐵路職工,一間白牆灰瓦宿捨、一個鍋蓋式的電視信號接收器和一個站臺,保證了我國最北鐵路線的安全暢通。
春運期間,記者探訪了這個藏在深山中的鐵路保養工區。
陽光是最大慰籍
一年一度的『春運』來臨,與大城市鐵路線繁忙相比,太陽溝保養工區顯得『清靜』。
皚皚白雪把房屋、鐵路、森林包裹得嚴嚴實實,除了火車經過時的鳴笛聲,山溝裡幾乎聽不到其他聲音。
太陽溝工務段巡道工曹國清告訴記者,『太陽溝』這三個字在他們心裡有著別樣意義。由於這裡海拔高,他們清晨很早就可以看到太陽。在這個全年無霜期僅50多天、冬季最低氣溫達零下四十多攝氏度的山溝裡生活,溫暖的陽光是最大的慰籍。
由於工作環境極其艱苦,沒有人願意來這裡工作,因此,後勤工作就落在了曹國清身上。
『我一天只需做兩頓飯。一頓早飯,一頓晚飯。』曹國清笑著告訴記者,『太陽溝』負責13公裡的鐵路維修工作,在寒冷的冬季,工友們得連續作業5個多小時纔能在天黑前完成任務,由於火車站周圍荒無人煙,因此,每天早7時吃完早飯,他們就得出去工作,直到下午4時完成任務,他們纔安心吃一天中的第二餐。
受條件限制,太陽溝9位鐵路職工吃糧、吃水、吃菜都有困難。線路工王建華告訴記者,喝清水對他們而言是『奢侈』。由於地處山區,他們的生活用水是地下水,有時候用水泵抽水2個多小時,抽上來的水仍然是黃色的。斷炊的事情也常發生。一旦進入雨季和碰到大雪封山,職工們只能吃咸菜和饅頭。
『我們乾的是保命的活』
在辦公桌上,記者看到了一本本工作日記,上面詳細記錄了太陽溝保養工區每天工作任務、職工學習內容及工作執行情況。
『我們乾的是保命的活兒,稍一疏忽,就有可能造成車毀人亡的事故,因此必須嚴格紀律!』工長李志遠說。
避開列車運行時間,上午10時,維修工從宿捨出發,開始一天步行13公裡維修鐵路的工作。
太陽溝地處高寒地帶,鐵路建在凍土層上,加之線路老化等原因,這裡的鐵路維修工人一年四季都要與因冰凍造成的災害作斗爭。
『每到冬天,這裡土壤中的水分結冰,鐵軌會被抬高。』李志遠告訴記者,這造成鐵路高低不平,如果不及時維修,可能會發生列車翻車、脫軌等嚴重運行事故,因此,冬天,他們認真測量鐵軌高度,發現鐵軌被抬高,就用木板將地勢低的地方墊平,以保持兩條鐵軌在同一高度上;夏天,當冰層融化,鐵軌回落,他們將木板抽出。
檢查鐵軌是否出現裂痕、螺栓是否松動、鐵軌之間的距離是否變化等也是他們每天的工作內容。
記者跟隨他們『出工』,發現他們幾乎每走幾米就要彎下身檢查一番,13公裡的路程走走檢檢,雖然氣溫為零下三十多攝氏度,但他們工作得大汗淋漓。
兒子想為父親發明不需要鐵軌的火車
太陽溝保養工區鐵路職工回家的機會少。除了冬季每星期能乘列車通勤回家一次外,夏天因為維修鐵路任務繁忙,一個月甚至2個月也很難與家人團聚一次。
他們的家人怎麼看待?
記者走進班長馮凱在加格達奇市的家,見到了他的妻子劉海英和他們12歲的兒子馮建男。30多歲的劉海英已與丈夫攜手走過14個春秋。回憶這些年的生活,她眼含淚花。『在我最需要他的時候,他卻不在我身邊,這種滋味特別難受。』劉海英說,剛結婚那段日子,她害怕一個人面對夜晚,常常用桌子把房門緊緊頂上、巡視數次纔能安心睡覺。
劉海英必須堅強,必須學會自己照顧自己。家裡的水龍頭壞了、電燈泡需要換了……劉海英都自己完成。實在遇到難事解決不了,太陽溝保養工區鐵路職工的家屬們會幫忙。
『最傷心的事情是孩子開始認人的時候,有一回,馮凱兩個月沒有回家,孩子看到他的時候害怕地躲在我身後,告訴我「那不是爸爸」。』講到這裡,劉海英的眼淚終於控制不住流了下來。
『要說一點怨言沒有不是事實,有時候也衝他發脾氣,說一些賭氣的話,但是當我去太陽溝看他在那麼艱苦的環境裡工作時,突然間明白,自己在家裡受的這些苦跟他根本沒法比。』
劉海英告訴記者,在太陽溝,冬季下大雪的時候,雪深得沒過了膝蓋;夏季在熾熱陽光照射下,火車軌道的溫度能達60多攝氏度。丈夫在如此艱苦的環境裡兢兢業業工作,自己必須讓他放心。
『我最大的願望是能發明一種不需要鐵軌就能開動的列車。』12歲的馮建男告訴記者,他希望這種列車發明後,爸爸就不用那麼辛苦工作了,就能像其他小朋友的爸爸一樣經常陪他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