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社會萬象  >  民生
搜 索
黑龍江民俗年增添新元素 文廟裡祭孔圖書館看書
2009-02-03 15:41:44 來源:東北網-生活報  作者:呂瑛 陳哲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東北網2月3日訊 牛年春節,省城的文化場館非常熱鬧。到圖書館看書、去文廟參拜孔子、去科技館學科普,還有人到書店選購書籍、在影院看電影、在劇院看戲劇……過年的文化品味大大提昇。有關專家認為,人們過年方式的轉變,意味著從物質追求向文化追求邁進。

  傳統過年方式民俗味濃

  過年,從古至今一直是國人最看重的民俗活動,放鞭炮、拜年、貼春聯……一系列的活動成為風俗,千百年來流傳。

  如今,過年依舊有放鞭炮、貼春聯、拜年等習俗,只不過登門拜年變為了短信、電話拜年。

  民俗學家認為:隨著時代的變遷,民俗必定會注入一些新的內容。


 

  過年的文化內涵豐富了

  實質上,過年中被保留下來的親人團聚在一起吃年夜飯、拜年互相問候等都是增進親朋好友間聯系的好方法。而隨著社會的進步,時代的發展,過年的文化內涵豐富了。今年過年,哈爾濱的文廟爆棚、科技館觀眾眾多、劇院一票難求,圖書館、電影院都呈現了紅火的場面。除了傳統的吃飯、逛商店之外,市民求知識、學文化,過年的文化味增加了。

  黑龍江大學社會學教授曲文勇認為,經濟發展到了一定程度,人們的追求必然從物質轉向精神。舊社會溫飽難求,過年能吃上大米白面,是貧民百姓的首要想法,所以纔會有很多關於春節期間吃的習俗。改革開放之前糧食定量供應,買魚買肉要憑票排隊,所以過年期間的大魚大肉纔會是很多百姓的期待。如今,當這些物質需要在平時完全可以滿足,不再成為多數人的奢望之後,對精神文化的需求纔會擺到前面,成為人們追求的目標。

  與其他省份相比,黑龍江省雖然經濟相對落後,但這裡的文化元素並不匱乏。伴著『建三江、開發北大荒』,軍墾文化、知青文化在這裡孕育生長;在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的號角聲中,和大慶油田一起成長的鐵人精神、創業精神日益增添著時代的亮色……這一切形成了獨特的黑龍江流域文明。有了這樣的文化積淀,這塊土地上成長起一代代優秀的文藝家,在這塊土地上,人們的精神文化需求也呈現多元化趨勢。因而在這個全國同慶的公眾假期,人們的精神渴求顯現出來是必然的。

  省社科院文學研究所副所長叢坤認為,過年期間市民讀書、看影視劇,親友拜年時談得最多的是熱播的影視劇、春晚的優秀節目和過年期間讀過的好書,這都說明百姓的關注度從吃、穿、玩轉向了看、讀、評等精神文化領域,對精神文化的渴求超越了物質上的需求。不管是熱衷觀看影視大片還是購書讀書,說明市民過年的內容豐富了,文化內容充實到過年這種民俗活動中,是對過年文化進行了新的提昇。

  經濟發展帶動文化提昇

  曲文勇說:『我到過俄羅斯,雖然物質生活不如我們,但那裡很多博物館、展覽館都是免費開放的,當地居民經常去參觀。目前,我國的經濟總量居世界前列,而文化需求則在百名之後,說明我們的文化品味還沒有被「激活」。我省作為一個有文化底蘊的邊疆大省,出了那麼多的藝術家,有多項全國聞名的文化藝術成就,加上受各種文化熏陶,各種文化相互滲透,開放包容,人們樂於接受新的思想,有發展多元文化的動力,也具備將過年這一具有傳統民俗意趣的內容進行文化層面擴張的能力。政府有關部門看到了市民的需求,也看到這是經濟發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從而下力氣建設了一系列文化設施,激發了人們的文化熱情,使得他們更加關注思想追求,節日期間求知求文化,就是當然的結果。』

  免費政策引導過文化年

  哈市市民對精神文化的渴求不僅融入到日常生活中,在過年期間也得到強烈釋放,這是與相關部門的引導是分不開的。

  為打造邊疆文化大省,省委省政府出臺了《關於『十一五』期間建設邊疆文化大省規劃綱要》,五大戰略做強文化產業,從外部環境上為提昇全省的文化產業結構奠定了基礎。

  而在2008年2月,省博物館、哈爾濱文廟等4家省級博物館率先向社會免費開放。2009年起,各級文化文物部門歸口管理的有條件的市、縣級公益性博物館和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向社會有序免費開放。有關方面爭取省財政專項資金570餘萬元,用於新增配套設施、增加講解人員、新增水電費支出和臨時展覽費用,支持免費開放單位提高服務能力和服務質量,以確保博物館、紀念館免費開放的順利進行。

  有了上述前提條件,纔會有春節期間哈爾濱文廟等文化場館參觀人數激增,百姓過文化年的想法得以實現。

  曲文勇建議,政府部門要對文化場館多多進行規劃,不但要在基礎設施上增加投入,還要打破門檻,多多提供免費的文化場所,增加互動性和趣味性,並在春節、五一、國慶等長假期間進行推廣,引導市民進劇院、進圖書館,對休閑方式進行文化的提昇,對建設邊疆文化大省、提高百姓文化素質有著重要的意義。

  在采訪中,社會學教授曲文勇多次提出『社會建設』這一概念,他認為社會建設不僅包括民生建設,還要有文化建設,其中當然涵蓋文化的規范、引導。為百姓過個物質豐富、精神豐收的春節,也是政府、文化管理部門、文化工作者和每位市民的共同責任。

[1]  [2]  下一頁  尾頁

責任編輯:王凌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