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經濟·旅游  >  經濟
搜 索
自主研發新產品 『三秘訣』讓小企業贏得大訂單
2009-02-08 09:24:37 來源:東北網-黑龍江日報  作者:吳利紅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靠創新闖出一條路

  日前,記者走進位於平房技術開發區的工程公司車間內,看到的是工人們忙碌的身影。生產組長卞曉偉說,現在工人們忙著生產的都是客戶定的公司自主研發的新產品。『為了搶工時,有的工種大年初三就來上班了。』

  工程公司的總經理張英斌告訴記者,雖然面臨金融危機,公司從去年年底到現在已拿到了1.7億元的訂單,今年二三季度還會陸續簽訂1億元的訂單。

  2004年,工程公司從哈爾濱鍋爐廠分離出來後,沒有固定的生產場地、設備少的可憐,沒有科研隊伍,更沒有自己創新的產品。領導們決心從研發新產品上闖出一條生存之路。他們把目光放在了節能環保鍋爐上,抓住目前國內對純低溫餘熱發電技術的開發利用遠遠落後於日美歐的實際情況,組成調研學習小組,赴中科院、中國建築材料科學研究院等相關科研院所,進行純低溫餘熱發電技術的研發和合作工作交流,共同開發純低溫餘熱發電技術。

  通過聯合清華大學,共同開發了新型生物質鍋爐,這種鍋爐的燃料是廢棄的樹皮、秸稈等,既符合環保要求又能節約資源,頗被市場看好。2008年工程公司為泰國生產的一臺480噸生物質鍋爐,生產這麼大噸數的鍋爐在國際上還尚屬首次。在此基礎上,他們又率先在同行中研制出具有國內領先技術的餘熱鍋爐系列產品,特別是在水泥行業的純低溫餘熱發電鍋爐項目上,打破南方中型鍋爐廠壟斷這類鍋爐產品市場的歷史。2008年又研發了國內首臺套最大燃燒低熱值天然氣鍋爐。

  挖掘人纔儲備開發力量

  工程公司總經理張英斌說,挖掘人纔,用好每一名員工的纔能,也是一種產品創新,更是一種『新產品』的開發。

  現任公司副總經理王坤,幾年前從一家國有企業辭職,開了一個諮詢公司。張英斌覺得王坤是一個難得人纔,幾乎是『十顧茅廬』挖掘他到公司來。王坤帶領他的科技團隊,苦心研發新產品,為純低溫餘熱發電鍋爐、天然氣摻燒鍋爐等新產品的問世立下汗馬功勞。

  工程公司現有技術人員50多人,佔員工總數的20%,都具備整臺鍋爐的自行研發和設計能力。但是張英斌的目光卻放得更遠,他決心把技術人纔都培養成企業的精英,公司有計劃、有組織的進行技術儲備,通過各種形式的技術交流和以老帶新等方式培育濃厚的學習氛圍,提高現有技術人員的技術業務水平,培養、儲備年輕的技術骨乾。

  2005年開始工程公司不斷招聘哈鍋技校生、大學生、社會優秀人纔充實到生產一線、技術一線和管理崗位,2007年夏天從社會上吸引了一批技術骨乾人員大力加盟。現在不斷有中高級技術人纔飛向這棵『梧桐樹』,公司增強了技術實力,也使員工隊伍整體素質得到優化。

  有效管理化『危』為『機』

  面對電力需求明顯下降,訂單大幅減少的危機,工程公司主動出擊采取應對措施,節約過日子,繼續打好科技領先這張牌,降低企業風險。

  從去年下半年以來,針對電站設備市場可能出現的拐點等,工程公司積極采取了增強項目風險分析的控制,加大貨款回收力度、產品調價、深化降本增效工作、節約費用開支等一系列措施,取得了明顯成效。同時主動出擊果斷拿到了幾千萬元的制造安裝合同,減少了內部產能的閑置和浪費。工程公司還要求全體職工學會過『緊日子』,在開源上下真功夫,關注新產品設計,注重保證產品性能的前提下盡量降低設計重量,用以人為本的管理制度,約束職工的行為,強化公司的日常工作。

  面臨嚴峻的形勢,工程公司除了將餘熱鍋爐系列產品、天然氣摻燒鍋爐作為拳頭產品外,還要在節能減排方面研制出更多的高精尖產品,對老產品制造要不斷提昇檔次,產出更多的精細產品來。

  今年工程公司還准備集中技術力量向核電產業方面發展,取得核電產品的部件制造許可證,在核電產品方面取得一定的市場份額。

  背景資料

  哈爾濱哈鍋鍋爐容器工程有限責任公司(以下簡稱工程公司)2004年從哈爾濱鍋爐廠分離出來了,從國有企業的一個分廠,變成了非公有制企業。幾年來,該公司克服困難不斷創新新產品、研發新技術,從只有69人,發展到300多人,年產值和利潤非常可觀:從剛改制的第一個年頭2004年企業就實現了產值13000多萬元,創造利潤730萬元;四年後的2008年實現產值26487萬元,創造利潤1980萬元。

責任編輯:侯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