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社會萬象  >  民生
搜 索
上課做游戲龍江赴港教師:這裡小學生活很輕松
2009-02-08 13:41:20 來源:東北網-生活報  作者:王萌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東北網2月8日訊 自2005年7月開始,教育部每年從內地部分省、市、自治區選派中小學語文、數學教師參加『內地與香港教師赴港交流及協作計劃』,赴香港擔任教學指導,到中小學進行駐校交流,工作時間為一年。目前,該計劃已經成功實施四年,先後選派了四批共138名教師赴香港,其中已有三批共93名教師圓滿完成任務。

  2008年,黑龍江省教育廳按照教育部港澳臺辦的選派計劃及要求,完成遴選工作,選派兩位教師作為我省首批赴港教師。近日,記者與我省赴港教師之一孫利國取得了聯系,他向記者介紹了在香港工作4個月的情況。

  學生上課想上廁所站起就走

  香港的小學生每周上45節課,每天9節,上午6節,下午3節,每節課30?35分鍾,中午學生在校用餐。一般香港老師每周課時30?32節,每天8時到8時20分開早會,12時15分午休,15時15分放學。

  據介紹,香港小學的班級是小班化,一般每班20?30人。課堂氣氛寬松,學生很自由,很隨意。上課時,學生如果想上廁所,不用和老師打招呼就可以離開。老師們習以為常,不會覺得受到冒犯。香港的學校不要求老師備課,小學課堂上主要以活動和游戲為主,留給老師的發揮空間很大。

  孫利國說,香港的老師很敬業、有修養,也很辛苦。『學校所有老師在一個很大的辦公室裡辦公,辦公時沒有人說話或談笑,各人都在忙自己的工作,手機全部調到靜音狀態,接聽電話時聲音很小,和學生談話時也都是和風細雨,沒有大聲呵斥。下午雖然放學很早,但老師們都要20時左右纔回家,大家都在學校學習,因為他們要參加各種考試。』

  近幾年的香港由於適齡學生人數減少,許多小學面臨招生難的問題,同時也導致相應階段的初中入學人數緊張。由於辦學者多數是不同的團體或不同的個人,辦學理念也有很大的不同,政府撥給的經費又和學校的班額掛鉤,一旦入學人數減少,這些開不了工資又不能夠與別校合並的學校的教師就會處於沒有工作的局面。沒有工作就沒有工資,沒有足夠學生的學校就只有解聘相應的教師,甚至是『殺校』(關閉學校)。教師一旦下崗,便流入到社會上變成應聘找工作的一員,開始重新為自己的飯碗忙碌。所以,香港教師的壓力也很大。

  教普通話有時要用紙筆交流

  孫利國介紹,此次香港之行的任務是探討提高香港中小學生語文水平的教學模式及策略,借助內地語文教師教學理念和實踐的優勢及豐富經驗,加強香港教師的專業發展,提昇語文教學成效。帶著這一任務,孫利國進入了兩所香港小學(有的教師承擔三所)開展工作。

  剛開始工作,作為內地教師,孫利國遇到的最大難題就是語言溝通的障礙。

  據介紹,在香港的教學語言中有『兩文三語』之說,即中文和英文,中文在表達的時候又有粵語和普通話的區別。『香港在回歸以前,官方語言是英語,母語是粵語。香港回歸以後,開始普及普通話。雖然學習的都是漢語,但是粵語在發音及意思的表達上與普通話有很大的不同,甚至是相差甚遠。』孫利國說,比如『窩心』一詞,除了在讀音上有不同,意思上也有天壤之別。在粵語裡,『窩心』的意思是很快樂,很開心。在普通話裡,『窩心』往往是指郁悶、不開心的意思。

  另外,還有許多人僅僅能夠聽懂一些普通話,還不能夠用普通話進行交流。自然,能夠用普通話教中文的老師人數就愈顯緊張。而且,有部分家長覺得目前孩子學好粵語和英語就不會影響發展,所以不急於讓孩子學習普通話。同時,學生在學習粵語和普通話之間也有一定的決策權,所以學校裡往往出現了粵語班和普通話班同時存在的現象,這樣學校就得按學生的實際情況配備相應的任課教師。

  孫利國說:『我們多數的內地教師來到香港的學校,其實還是處於講粵語的氛圍之中,甚至與我們合作的教普通話的老師在著急的時候,也不得不禮貌地向我們表示歉意,說用普通話交流不如使用粵語方便。我們之間溝通,必要時也得拿出紙筆。』

  孫利國在香港的小學參與了許多『推普的活動』,像普通話工作坊、普通話快樂小屋、普通話午間新聞、普通話成語故事分享會等,這類活動在香港的校園裡很流行。『隨著中國的日益強大,在國際間的合作與交往中,普通話便扮演了溝通與見證歷史的重要角色。』孫利國說。

  學生遲到主任親自送到班級

  一天,孫利國在呂明纔小學的電梯間,看到學校主管紀律的孫主任俯下身和一個低年級的小學生說著什麼,還不時地撫摸著他的頭。孫利國的直覺是那個學生遲到了。

  不一會兒,他在電梯裡又碰到了他們師生倆,因為學生是不允許單獨坐電梯的。於是,孫利國問孫主任:『這小東西是不是遲到了?』『他遲到了,說早晨起來肚子有點兒痛。』孫主任回答。此時電梯已經到了老師的辦公室一層,他們一同走了下來,孫主任又俯下身去摸著小學生的頭,還告訴孫利國:『您先去辦公室,我把他送到班級,去和老師說明情況。』

  還有一次,幾個學生到辦公室替老師找什麼東西,好像沒有找到。就在這時,恰巧孫主任路過,就主動走過來詢問,然後幫著學生一起把東西找到了。

  在香港的學校,像這類事情發生得很多,他們的老師和學生不是管理與被管理的關系,而是有一種濃濃的人文氣氛。孫利國曾找機會問他們的老師:『你們為什麼如此地對待這些犯了錯誤的學生?』老師的回答很簡單,也極富哲理,『寬容,我們要寬容學生的錯誤。』

  孫利國說:『這句話對我觸動很大,這使我想到了,無論學生犯了什麼錯誤,有的老師都覺得是天大的錯誤一樣,肯定要深刻地教育一番。然而,「教育沒小事」,如果我們中有些人能夠退一步想問題的話,師生關系一定會融洽許多。』

  分數保密勞動作坊盡展天性

  當然,老師的寬容也會帶來副作用。比如課堂上學生經常溜號,心不在焉,甚至隨便出入或者是趴在桌子上睡著了。雖然老師會不斷地提醒,但很少有訓斥的時候。『所以提昇教師素質,關注課堂上師生的共同成長,把學生的注意力集中到學習中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是我們兩地教師要研究的實實在在的課題。』孫利國說。

  即使有些學生不認真聽講,香港的學校也不會采用死板的教育方法。香港教育界的普遍看法是,中小學教育應該是以發展孩子的天性為前提的,活躍的課堂氣氛有助於培養孩子樂觀向上的性格,而以壓制學生天性為代價的應試教育是不可取的。孫利國說,香港的教制安排都反映了這一理念。在香港,學生的分數是隱私已經不算是什麼新鮮事了。在平日裡,老師會把學生每次作業的成績分別告知每個學生,並做好記錄。等到期末,老師的手中便會有學生不同層面的成績,然後按著相應的比例把已有成績折合成期末的總成績,這個成績對外是保密的,絕對是學生的個人隱私,只有學生自己了解成績的來龍去脈。這一做法反映了香港教育對學生成長過程的重視,它把學生最終成績的取得與成長過程看得同等重要。

  香港的老師還非常注重學生生活經驗的積累,比如在『視藝』課堂上,老師會出示一段錄像,然後結合錄像內容讓學生談所了解到的有關知識或體驗,所涉及的問題包羅萬象。如果沒有一定的觀察能力是很難應付的。『等到了初中,最吸引眼球的要算是他們的勞動作坊了,有木工、編織、縫紉、廚藝、印刷等訓練和學習的內容,老師會按著相應的教學計劃逐一教給學生實踐。不用參與其中,我們就能夠想象到把知識運用到實踐中的快樂。』孫利國說。

責任編輯:侯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