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2月12日訊 近日,得知哈爾濱道外區『三馬』地區(即老哈爾濱的『八站』)即將改造,記者與黑龍江文化遺產保護志願者團隊再次深入這個著名歷史街區拍攝調查。遠遠地,矗立這裡的高大巍峨的萬福廣老火磨(原制粉廠)就已進入我們的視線。
從老『八站』到新『三馬』
據中東鐵路歷史研究專家鄭琦介紹,老哈爾濱『八站』地名是因為中東鐵路工程局第八工程段而得名。因其位臨中東鐵路乾線松花江鐵路大橋之東,早年又有『橋頭村』之稱。1904年,日俄戰爭之際,為戰爭需要,沙俄軍務糧臺在此地建築貨倉,時由中東鐵路正線築兩岔道以直達其貨倉,即現在通往三馬地區的道岔。日俄戰爭結束後,哈爾濱作為東北地區的商業中心、物資集散地成長起來。1916年,中東鐵路以拍賣方式出租八站地段,自1916年至1922年,就有天興福、萬福廣、滿洲制粉公司制粉廠等先後在此開設。另有元孚,恆順和,公來,同聚祥等十幾家油坊及廣信通、成發東等糧廠在此開辦。1920年,中東鐵路公司在此設立商務代辦處,滿鐵,華俄公司,興業銀行,東三省銀行,三井洋行等也涉足此地,八站地區變為商埠。
1920年,中國海關在此開辦,代辦對俄國中國稅關通關手續。到1923年,八站已遍設貨倉,運輸貨棧,油坊,火磨及其它實業之工廠,當時鐵路之岔道已滿布其中。1920年,中東鐵路在此建成深水船塢,設置了船運和鐵路貨物裝卸場,使水路聯運更為便利。一時間八站起卸貨物佔全路普通貨物的三成,成為哈爾濱早年糧油加工、倉儲基地,是當時東北最大的商品集散地。
如今,這裡被稱為『三馬地區』,是指這一區域從北往南排列的北馬路、中馬路、南馬路。這裡,依然是城市的重要商品物資集散地。在這些街巷之中,有一大批珍貴的歷史建築,已經引起職能部門的重視。哈爾濱市城市規劃局名城保護處工作人員和哈爾濱市文物管理站工作人員深入此地踏查,以便制定新的保護方案。
『三馬』地區珍貴的遺存
吉黑榷運局:坐落在新馬路的吉黑榷運局,現為哈爾濱工百集團所用。辦公樓和原有大量庫房都是原貌,現狀較好。2007年五一節期間,黑龍江文保志願者團隊成員於向勇、蔡劍鋒在一次拍攝記錄活動中發現此樓。經與鄭琦核實,並查閱相關檔案資料得到肯定。辦公樓主入口兩側有兩塊分別用中英兩種文字鐫刻的水磨石銘牌,上面刻有吉黑榷運局的建造年代為『中華民國十三年』、『1924年』。
這處建築不僅具有在哈爾濱歷史上的重要位置,其建築風格亦十分獨特。建國後,這座小樓是哈爾濱市百貨公司大百貨批發部,改革開放後為哈爾濱工業貿易品中心(哈爾濱工百集團公司),現為興達商貿有限責任公司。
吉黑榷運局遺址。
天興福:天興福是哈爾濱歷史上赫赫有名的制粉廠,由遼寧籍民族資本家邵乾一、邵慎亭兄弟創辦經營。1917年在長春開辦了天興福制粉廠,自上個世紀20年代初,陸續在哈爾濱開辦了幾家制粉廠,其生產的『天官』牌面粉是哈爾濱當年的名牌產品。
目前,坐落在『三馬』地區北馬路與溝沿街交界處的天興福總賬房舊址依然存在,門楣上『天興福』三個字清晰可辨,現為商住樓。坐落在北內史胡同的天興福第四制粉廠的廠房及辦公樓、庫房以及鐵道線也完整保留,院落大門之上仍保留著『天興福第四制粉廠』的字跡,哈爾濱市糧食物資供應站仍在此留守。
沿著北內史胡同鐵道線向北走還會看到忠興福火磨的賬房。精美的建築也保存完好,門楣上仍能辨認出『忠興福制粉廠』的痕跡。
萬福廣火磨:在中馬路與新馬路交界處,可以看到原萬福廣火磨的高大廠房,這座建於上個世紀初的制粉廠,曾多次變更過主人。解放後為哈爾濱第五制粉廠,改革開放後更名為哈爾濱雙合盛面粉廠,現為哈爾濱雙合盛裝飾材料批發市場的辦公樓。
東興火磨辦公樓:坐落在南馬路上的東興火磨辦公樓建於1920年,建國後曾為省糧食局辦公樓,現空置。
這些建築在這一區域內保留至今,見證著哈爾濱工業發展史,具有非常珍貴的歷史價值。不久前,記者欣喜地獲悉,上述大部分歷史建築已被列入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范圍和哈爾濱市擬定的第四批保護建築。專家建議,在今後開發改造中,應將整體保護和利用上述工業遺產作為設計方案的一個重要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