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外國運動員在專業老師的指導下彈奏揚琴。
東北網2月16日訊 主運動員村的中國語言文化體驗區不時傳出歡聲笑語,其間夾雜的略顯生硬的中文發音,顯得格外生動和親切——來自德國的速滑教練Andre Unterdorfel、速滑運動員Matthias Schwiere和來自瑞典的速滑運動員Claudia Wallin正在學習漢語。自13日下午正式開放,中國語言文化體驗區已經接待了不少慕名而來的外國運動員和教練,為大運村的文化藝術活動增添了一抹靚色。
太棒了!
來自德國、瑞典的三名外國教練和運動員對中國的語言文字表現出極大的興趣,他們坐在交互式觸摸顯示屏前,認認真真地上起了『漢語第一課』。對於他們來說,學習中文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中文有四個聲調,還有不同於西方語言體系的語法,但這絲毫沒有減少他們學習中文的熱情。
當黑大國際文化教育學院的老師在顯示屏上寫下『我是速滑教練』五個漢字,並念出讀音時,三人一起全神貫注大聲地一遍遍跟隨朗讀,直到老師豎起了大拇指。當速滑運動員Matthias Schwiere寫完最後一劃『點』時,不禁興奮地說:『太棒了!』
據了解,此顯示屏是運動員村專門為參加大冬會的外國運動員學習漢語配備的,投入了4萬餘元人民幣。此外,漢語學習廳還配備了懸掛點觸式發音掛圖,加上老師的現場指導,對學習者的發音效果即說即錄、即時評估。
我有中文名字了!
對外國運動員來說,一個中文名字無疑是最具紀念意義的禮物。中國語言文化體驗區就有這樣的服務項目——漢語老師根據外國運動員的原有姓名、愛好和需要,為他們起一個屬於自己的中文名字。來自瑞典的速滑運動員Claudia Wallin被取名為『吳可麗』,有『可愛、美麗』之意。 Claudia聽到後,眼中閃爍著興奮的光芒,大聲說:『我有中文名字了!現在我就叫吳可麗了!』她高興地告訴自己的同伴,以後要叫她的中文名字『可麗』。在老師的指導下,她又拿起筆,一筆一劃地練習書寫自己的新名字。
管弦絲竹刀槍棍劍一展民族風采
在中國文化體驗廳,葫蘆絲、古箏、二胡、揚琴等民族樂器同樣吸引著外國教練、運動員們的眼球。來自德國的Andre Unterdorfel、Matthias Schwiere更是對這些樂器愛不釋手,在黑龍江省藝術家程義山老師的指導下,他們拿起二胡,拇指微彎,掌心懸空,斷斷續續地拉響了二胡。
武術區域的刀、槍、棍、劍、九節鞭更是引起了烏克蘭教育外聯部部長Olek、基輔體育協會總秘書長Walenkin及基輔體育大學校長Oksonha的濃厚興趣。這些烏克蘭官員們認為中國武術歷史悠久,是一種實用性很強的體育運動,他們都很想親身嘗試,也希望在他們國家的運動員進村入住後,都能到這裡體驗到豐富、悠久的中國民族文化。
古董陶瓷剪紙編結彰顯民俗萬象
很多外國運動員不停把玩陳列在多寶格中的供欣賞的古董陶瓷,烏克蘭教育外聯部部長Olek拿起一件青花瓷釉裡外端詳,看到多種樣式的中國結,更是贊不絕口。最後,竟然詢問起了價格,要將它們都買走帶回祖國以作紀念。速滑運動員Matthias Schwiere乾脆親身體驗,制作陶罐。陶罐初具形態後,Matthias Schwiere的歡愉之情溢於言表。
『One thousand?』(一千種)當瑞典的速滑運動員Claudia Wallin聽說一張紙,一把剪刀在剪紙藝人手中就可以變幻出一千多種蝴蝶造型時,不禁發出疑問和贊嘆。年輕的剪紙藝人劉卓告訴記者:文化體驗區每天都會迎來很多外國運動員,他深切地感受到外國運動員對中國文化所產生的濃厚興趣,『我們青年人,尤其是當代大學生,要以此為契機,弘揚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繼承我們土色土香的傳統民俗,彰顯我們民俗文化的大氣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