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2月19日訊 今年的省委農村工作會議格外引人注目,農業大省多年來孜孜以求的糧食增產農民增收夢想,能否在中央一號文件的政策暖風吹動下,借『千億斤糧』工程全面啟動良機順利實現,當仁不讓地成為會議第一大熱點話題。
產糧大縣必須有產業龍頭
『產糧大縣今後的出路,就在於農業產業化。產糧大縣不光要做好增產文章,更要學會做品牌和市場的文章。』小組討論會上,農業老將、富錦市委副書記郭福山自稱拋磚引玉,率先發言。他的話,得到大家一致認可。
郭福山說,回看這幾年,在富錦種地,真正富起來的就兩種人:一是堅持種水稻的,二是通過結構調整,專業種植西甜瓜、甜瓜、白瓜的。種水稻是趕上了好政策和好價格;結構調整的,則都是走了產業化之路,和龍頭企業一起摸准了市場的脈搏。
『富錦地大地平,適宜發展水田,卻受制於灌區建設落後。現有的580萬畝耕地中,水田只有80多萬畝,大豆有310萬畝。在實施「千億斤糧」中,我們已規劃通過灌區建設,再發展水田200萬畝,如此,增產潛力巨大。第一目標是今年實現糧食總產超30億斤。』郭福山繼續道,『2009年,另一個大動作就是引進「大龍頭」光明集團。這個合作將使富錦受益匪淺。通過在本地建廠成立食品公司,一下子就把光明集團的品牌、資金和市場都帶過來了。我們曾算過光明集團在上海的原料基地躍進農場與我們當地農場的效益對比賬:躍進農場5萬畝地,年收入為5000萬元;我們富錦境內有兩個農場,耕地面積合計50萬畝,是人家的10倍,但每年的租金收入只有三四千萬元,這巨大的差異,就是產糧大縣的增收空間!所以我說,產糧大縣將來的出路就在於產業化,也必須產業化。』
加工布局事關增收成敗
為加快推進『千億斤糧』工程,我省部署今年在東部三江平原和中西部松嫩平原建設兩個農業綜合開發實驗區,作為千億斤糧食產能工程和現代農業建設的核心區和示范區。身為全省一號工程核心戰區的『一員大將』,佳木斯市副市長黃福清既慨嘆這難得的千載難逢好機遇,摩拳擦掌;又深知責任重大任務艱巨,不敢怠慢。
黃福清說,要實現『千億斤糧』工程順利推進,必須將糧食的加工布局同步規劃,讓加工增值和過腹增值同時開花。
黃福清講了他的一個切身感受。自去年新加坡豐益集團落戶該市後,帶動水稻產業鏈發生了巨大變化。『從稻米加工到稻殼發電到米糠油生產,這下可讓我們領教循環經濟的神威了;而且有了大龍頭,市場就主動找上了門,目前國內每桶「金龍魚」中都有佳木斯生產的米糠油,市場之大超乎我們想象。』黃福清說。
如此經歷與體會,如今已變成佳木斯建設『千億斤糧』核心示范區規劃中的一項具體部署:大力發展農副產品加工業,引進培育大龍頭,重點發展精、深加工,提高農業附加值;推進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由加工業向流通業擴展,大力發展物流節點經濟;組建糧食集團,幫助農民把握糧食市場,實現銷售增值。
專業合作是現實選擇
與佳木斯市引『大龍頭』的做法異曲同工,樺南縣通過生產機制的創新,破解農民一家一戶小生產與千變萬化大市場對接的難題,同樣找到了農民穩定發展、農民持續增收的金鑰匙。縣農委主任宋長力說,早在接待國家和省有關『千億斤糧』調研組時,他們就提出了『千億斤糧能否實現千億元收入』的課題。宋長力說,糧食增產,落在農業增效、農民增收上纔有意義。如果沒有農民增收跟著,『千億斤糧』就會變成空話。
正因如此,他們始終把糧食增產、農業增效、農民增收這『三增』,貫穿『三農』工作始終。讓宋長力對農民專業合作組織非常推崇的原因,不僅在於其顯著的『三增』效果,更在於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在現代農業建設中發揮的有力推動作用。宋長力說,農業專業合作組織對加快農業農村經濟發展,促進現代農業建設,至少有四個方面作用:一是發揮組織作用,加快農業規模化生產,二是發揮紐帶作用,促進農業產業化經營,三是發揮科技推廣作用,推進農業標准化建設,四是發揮市場開發作用,提高農民進入市場組織化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