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2月20日訊 (胡鳳彬 王依龍 記者 朱丹鈺) 依安縣近年來始終把教育擺在優先發展的戰略位置,不斷加大資金投入力度,特別是針對目前全縣中小學校布局、辦學條件及教師配置等發展不平衡現狀,積極整合各種教育資源,取得了顯著成效。
自2007年以來,依安縣累計投入資金2700萬元加強教育基礎設施建設,改善辦學條件,整合師資力量,實現科學布局。在依安縣第四中學投資1300萬元新建宿捨樓6000平方米、食堂2000平方米,使該學校成了為農村學生開辦的第一所寄宿制初中。今年秋季開學,該縣的太東、紅星等5個北部鄉鎮的初中生就可逐步集中到第四中學就讀,到2010年,在家長和學生自願的前提下,這5個鄉鎮的初中學生就可以全部集中到該中學讀書。
為了解決農民工外出務工而孩子上學貴、上學難的問題,依安縣在第三小學投資58萬元修繕了該校的食堂和宿捨。目前,該校已接收農村住宿生216人,得到了農村學生家長們的一致好評。
原三興鎮四年級學生蔡蒙蒙由於父母去天津打工,在家裡沒人侍候,只好隨父母到天津的在私立學校讀書,可是費用大的驚人,家裡真有點供不起。她的父母聽去天津辦事的老鄉說縣裡的第三小學辦成了寄宿制學校,吃住費用不但要比在外寄宿便宜很多,而且每晚還有老師免費輔導功課、指導彈奏各種樂器或發展其它特長。家長打電話證實情況屬實後,第二天他們就把孩子送到了第三小學。今年,縣級部門財政計劃在該校投資1336.6萬元,建成高標准的宿捨樓和食堂樓,增添教學設備和生活服務設備,使其成為一流的寄宿制小學。
在逐步實現集中辦學的同時,依安縣還堅持統籌兼顧、穩步推進的原則,防止因過度調整造成學生失學、輟學和上學難的後遺癥。在全縣10個鄉鎮將小學五、六年級集中到鄉鎮直辦學試點成功的基礎上,農村初中將逐步集中到縣城和一個中心鄉鎮辦學。各鄉鎮4-6年級小學生也將同步集中到原鄉鎮直中心小學,在原來村裡小學保留1-3年級的教學網點。制定優惠政策鼓勵城內骨乾教師到農村薄弱學校任教,自2005年以來,已有90名城內優秀教師下鄉支教。安排縣城學校與農村學校結對子,城內每所學校負責2- 3個鄉鎮學校,實施幫帶工程。開展送課下鄉、觀摩實踐等校際聯誼活動,有效促進農村教育質量的全面提高,確保全縣義務教育均衡發展。
據依安縣教育局局長張曉軍介紹,依安縣現有219所小學、28所初中,卻無九年一貫制學校。原來的學校布局、師資配備等方面已不適應當前教育的進一步發展。此次調整全部完成後,依安縣義務教育學校將縮減至30所,其中初中6所、小學24所,設立186個村級小學教學網點,各種教育資源得到充分整合後,辦學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將實現質的飛躍。